竞风流 谱华章——东营市深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纪实

2017-04-30 14:54:25 发布来源:东营日报

 

黄河入海,黄蓝交汇,孕育了神奇的黄河三角洲,诞生了年轻的城市——东营市。自此,开发建设这片土地,成为一代代东营人的夙愿,孜孜数十年不懈地努力。

2009年底和2011年初,国务院先后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战略,东营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这是历史的垂青!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东营是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黄蓝两大战略在东营交汇叠加,赋予了东营重要战略地位。市委、市政府冷静审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历程,寻求继往开来、率先发展的思路。在这个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两大国家战略规划带来的活力输送到每一个角落,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这是誓言的践行!2015年2月28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我市以优异成绩入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市主要领导同与会人员一道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并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3479.6亿元,人均16.4万元,居全国地级市第三位,总量和人均在所有石油城市中均居第一位。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万亿元,居全省第四位。公共财政收入221.87亿元。完成进出口995.88亿元,同比增长24.7%,增幅居全省第二位。东营进入全国外贸百强市,居第四十四位。去年是全省率先实现省定标准贫困人口脱贫的四个市之一,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水平居全省前列。

这是奋斗的号角!2017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进出口适度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

在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黄蓝交响激荡,奏出最壮丽的乐章,东营正以科学跨越的姿态崛起!

东营抢抓历史机遇,坚定不移抓谋划抓推进抓落实,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实现突破,发展后劲更加充足。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营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东营作为沿海高铁和京沪高铁二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列入国家规划。德大铁路、济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东营港新增码头38个,防波堤工程获得交通运输部和省资金支持,10万吨级航道工程列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规划。广利港建设快速推进,港区和防波堤建设全面展开。长深高速西延到济南机场列入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胜利机场增开优化航线7条,中国商飞公司试飞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7家企业获得使用进口原油资质和允许量2000万吨。黄河南展区改造建设获得国家支持。垦利撤县设区顺利完成。东营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

东营坚持生态宜居定位,坚定不移改善生态环境,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中心城“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大湿地”特色初步形成,建成区面积达到188.2平方公里,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大剧院、科技馆、规划展览馆等建成投用,建设改造东一路、西二路等城市道路190公里。新建城市公园15个、街头游园24个、城市绿道107.7公里。中心城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拆违治乱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统筹城乡发展,全市改造城中村52个、老旧小区446个、棚户区48个,开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62个。持续推进农村“改路、改电、改校、改房、改水、改厕、改暖”,实施乡村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城乡一体化的环卫运行机制实现全覆盖。

东营顺应群众期盼,坚定不移保障改善民生,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1580元、14999元,年均增长9.2%、11.1%。新增城镇就业2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在全省率先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临时救助等制度,各项社会保障标准居全省前列。

2015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复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继杨凌示范区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国务院在批复中提出,农高区要在盐碱地综合治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四化同步发展方面当好排头、作出示范,为促进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出贡献。批复确立了黄河三角洲农高区的发展定位,赋予了在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谈及黄河三角洲农高区的发展思路,市委书记、黄河三角洲农高区党工委书记申长友介绍,将按照国务院批复提出的目标任务,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破解“三农”问题为基本定位,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基本路径,以盐碱地改良利用为基本任务,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坚持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四化同步发展,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打造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引擎,建设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人居和谐幸福的现代农业新城。

去年,国家出台《“十三五”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东营市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2016年6月1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在北京举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介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我市与与会客商达成签约项目69个,签约总金额699.58亿元。项目涉及现代农业、石化、高端装备制造、电子商务、产业基金、商业旅游等多个领域。

现如今的黄河入海口,已然成为众多金融业青睐的“洼地”和投资者向往的热土。

“前些年,府前大街上的金融机构一个手掌就数得清,仅有的几家银行相隔又较远。现如今,府前大街沿线汇集数十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已成为金融机构密集区域。”市民王先生家住在府前大街附近,见证了一家又一家金融机构的成立,亲身感受到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只是近年来我市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类银行机构32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银行10家、城商行5家、农商行4家、村镇银行6家,邮储银行1家。

良好的金融生态是推动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支撑、参与区域竞争合作的重要优势、发展环境建设的重要品牌。市委、市政府把金融工作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位置,主动把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责任扛在肩上,不回避、不畏难,积极协调处置金融风险,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金融生态环境。市主要领导连续3年,坚持每季度召开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研究分析形势,沟通情况,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促进金融协调发展的措施。通过制定《东营市企业资金链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意见》《东营市处置企业资金风险应急预案》,明确了各级政府防范和处置风险的主体责任,从建立企业信贷风险预防机制、资金链监测预警机制、资金链断裂应急处置机制、恶意逃废债务惩戒机制、互保链隔离机制等方面,建立协调统一的风险保障处置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截至目前,我市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32家,1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7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1家企业进入山东省百强,23家企业进入山东省民营企业百强,入围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在东营这片年轻的土地上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黄蓝经济区,最核心的是生态建设,东营在开发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坚守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恰恰抓住了这个区域的特点。

在东营,人们已达成这样的共识:“高效”和“生态”是有机统一的,没有良好的生态就难有持久的高效。为此,东营在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路子。先后实施金湖银河、森林湿地公园、广利河生态廊道等重大生态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启动实施三年增绿计划,五年新增造林31.4万亩,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持续开展水气污染整治,实施环保重点工程320项,新建改造城乡污水处理厂13座、垃圾处理场1个,治理淘汰黄标车4.1万辆,主要河流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环境优良天数明显增加。

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塑造了黄河三角洲这片美丽迷人的土地,维持了黄河口湿地生态的多样性。东营把呵护这块土地生态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生态保护方面,通过工程措施,蓄引黄河水,蓄水压碱,修复退化湿地,使黄河口百万亩湿地重现生机和活力。编制完成了百万亩湿地修复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加快湿地修复步伐,启动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城市中有湿地、湿地中有城市,是东营的一大特色,在搞好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的同时,东营致力于做好城市湿地的文章,贯通城市湿地、水系、湖泊、水库,把东营打造成为著名的湿地之城,彰显湿地生态的独特魅力。

经过多年的快速健康发展,东营已形成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迸发出更强的活力推动快速腾飞,东营市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努力把东营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前沿城市。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东营重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已经形成了统筹协调、权责一致、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在实施黄蓝战略的新形势新要求下,东营积极创新海陆统筹管理模式,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创新理顺开发区等各类园区管理体制。同时,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经济强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着力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围绕现代产业培育、主体产业区建设、产业优化升级、油地经济融合等机制进行探索与创新。在资源要素配置方面,东营重点推进金融、土地、财税、人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做好土地管理改革试点城市工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等领域,盘活资本资源。

优化软环境提升竞争吸引力。东营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大力创建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同时,积极探索集中行政审批新机制,实行大项目集中代理审批制度,对纳入省、市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企业的事项实行特事特办。创建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建设,以后将逐年增加。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2016年,全市各有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5人入选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选聘六批72名黄河三角洲学者特聘专家;26个黄蓝经济区人才资助项目获得省资金支持320万元,引进高层次人才65人;新增多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以及科研条件平台。在美国、法国等国家设立工作站、举办7场引才发布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95人。时下的东营,呈现一派勃勃生机,铺展一幅和谐画卷。在黄蓝国家战略引导下,东营人民勇于担当,阔步前行,全力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在黄河入海口这片年轻而广袤的大地上,挥洒着无限的创业激情,抒写着绚丽的历史篇章!

 

责任编辑: 李广寅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