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红星丨淄博周村:打造“家门口”的社区工作学院 激活基层治理“新引擎”
大众日报记者 刘宪伟
2023-12-05 14:01:2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城市治理的重心在社区。淄博市周村区城市化进程起步早,从1981年,就开始了城镇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城市居民占比接近80%,城市党建在周村区各领域党建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党建引领城市治理发展到今天,需要有一个学术机构,源源不断地形成新的研究成果,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源泉和智力支撑,周村社区工作学院由此应运而生。周村社区工作学院坚持放眼全国、立足当地,集培训锻炼、孵化创新、成果展示、理论研究“四大功能”于一身,打造城市社区“党建+”基层治理样板。
“红色领航 绿色赋能”,坚定基层治理“主心骨”。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打造绿色节能学院。学院依托全省首个钢结构装配式被动房党群服务阵地——朝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而建,该建筑是住建部推动普及新型建筑的一个样板,也是绿色建筑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在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后,2023年7月,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在学院召开“绿建红桥”党建业务双融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红色党建融入绿色建筑发展,将党建工作和绿色建筑发展深度融合,集中优势资源,全力以赴创特色、树品牌、争先进,着力打造党建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周村样板。二是坚持功能融合,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学院坐落在朝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利用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结合朝阳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综治中心,采取社区工作者“跨社区挂职+全岗位轮训”制度,设置挂职社区工作者“全岗通”锻炼岗,让社区工作者深度参与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将实践与实训相结合,提升社区工作者服务效能。三是坚持实践导向,一线建功务求实效。为把最真实的情况、最接地气的实践融入到学院,学院将周边小区、城市驿站作为延伸,串珠成链,扩大学院覆盖面。学院在建设的同时,同步启动了朝阳小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把老旧小区改造融入到社区工作者实悟实训的过程中,让社区工作者积极发散思维、开动脑筋,共同解决社区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动力,将城市治理的典型做法和场景融入到小区里面、学院周边。
“资源下沉民心上浮”,赢得群众满意“好声音”。一是打造为民服务新阵地。学院在功能区设置上,充分体现了一室多用、功能复用,贴近小区、贴近居民的理念,学院共配备了2块LED大屏及7个智能电视,闲暇之余在展示区为居民播放红色电影;在一楼党群服务中心配备儿童娱乐专区,购置专业防护栏、滑梯,摆放休闲桌椅板凳,方便居民看护儿童;在三楼研究中心放置2000余本图书,打造全天候开放的居民阅读室……学院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休闲娱乐新阵地,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二是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学院投入使用后积极对上争取,吸引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市委党校、市民政局、市残联等多家单位部门到学院开展“绿建红桥”党建业务双融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淄博市“齐彩社工”社会工作技能竞赛、第六届淄博市“淄助你”慈善公益交流会等市级以上活动20余次,大力推动市级以上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创新“干部挂包网格”工作。“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今年以来,为了做实网格组团服务,充分挖掘基层人力资源,街道创新提出“干部挂包网格”工作机制,联合社区工作者、网格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共同开展“认亲—探亲—帮亲—结亲”的“四步走亲”工作法,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房屋漏水、管道老化、物业管理等问题372个,街道群众满意度测评全市排名较去年实现较大提升。
“金点子”变身“金钥匙”,画好共治共享“同心圆”。一是广泛征集为民服务“金点子”。为了更好地凝聚基层治理的好方法,学院通过常态化开展居民恳谈会、网格议事会等,立足社区发展实际和居民群众需求,广泛征集社区治理的“金点子”1756条,社区工作疑难案例287个,并将其整理归纳成教材《社区治理典型案例选编》《社区治理“金点子”范例》,通过“理论教学+实践锻炼”的方式,让社区工作变成一门学问。二是打造“金牌导师”团队。在师资配备方面,学院打造了“金牌导师”团队,聘任基层经验丰富的各类群体为金牌导师,通过导师的指导帮带,帮助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增强本领,提高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处理疑难杂症,让他们少走弯路、快速成长。学院对师资群体制定了相关的运转机制,平时会有导师排班,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开展结构化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重现、角色扮演、案例研究等,让社区工作者身临其境,在真实场景中研究探讨,探索规律、启迪思想、增强素质能力,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三是切实解决居民问题。学院投入使用后,各类群体集思广益,社区治理的方式方法越来越高效,通过“理论学习+导师帮带”不断创新符合社区实际的治理方式。通过选优配强微网格长13名,创新推行红色物业四型分类模式,针对停车位规划、公共空间利用、绿化美化等事项,组织网格功能型党支部、社区工作者、红色物业、居民代表等各类群体137人次,参与“金点子征集”“周末议事会”等议事协商活动11次,把学院“课桌”搬到居民身边,让社区工作者奔着问题去,带着方法回。周边驿站全部统一标识、编号管理,统筹街道现有39家社会组织循环入驻,建成开放共享、适用实用的家门口会客厅,切实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
“小学院”汇聚“大能量”,丰富基层治理“工具箱”。一是建设开放式党校。学院在投入使用后,积极对接区委党校,在学院打造不加门槛、不分受众、不设时限的周村区开放式党校。开放式党校的建设,是学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提升基层治理工作能力的一次有益实践。其发挥开放式党校优质教学资源下沉的优势,借势借力社区工作学院平台,进一步拓宽镇街党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满足广大党员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打造“党建+基层治理”的教学平台,学院完善党校服务体系,通过规范化、标准化运作机制,打造多层次教育培训矩阵,推动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吸引各类党组织在学院举行主题党日、协商议事、党员培训等。二是创新结对“美好社区 成长伙伴”。以今年以来创新打造“美好社区 成长伙伴”党建品牌为依托,积极对接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商户业主等137家,实现全市资源引流,先后开展“追梦少年沐书香·传承经典向未来”亲子读书会、社区专职工作者“我心中的未来社区”主题演讲比赛、“赋能家庭教育 助力儿童成长”等活动60余次,催生孵化志愿服务组织13个,激发社区治理的新动能。三是培训赋能助力发展。在学院投入使用后,围绕适用、实用两大目标,先行组织辖区社区工作者到学院进行党建工作、社区管理、志愿服务、群众工作“四岗轮训”,聘请金牌导师30余名,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进行培训教学,开展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素质培训班、全区城市社区规范化运行工作专题培训班、“把居民当家人,把社区当家建”专题培训等活动20余次,培训各类人员1000余人次,推动优质培训资源直达街道、社区,帮助广大社区工作者提升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能力水平,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素质,坚定抓基层治理的信心决心,充分发挥社工学院前沿阵地和桥头堡作用,增强社区工作者的学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推进教、学、用相融合,实现良性循环。
监制:韩浩
统筹:吴永功
记者:刘宪伟
(大众日报 山东党建云平台 出品)
责任编辑: 刘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