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行话”词典

2020-11-24 08:57:3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据上海东陆图书公司1924年版影印

  □ 邵燕梅
  使用隐语是人类自我保护和群体别同在言语中较为显著的表现,也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自我保护和群体别同而表现出的一种能力。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隐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隐语是某些社会群体内部为了对外保密而创造和使用的隐秘性语言形式(包括语音、词汇、句子等形式),属语言变异现象。狭义的隐语是某些社会群体内部为了对外保密而创造和使用的隐秘性词语,属词汇变异现象。
  自古以来,汉语隐语的异名较多。自隐语诞生以来,其所使用的异名多达四十余个,自春秋以降至清代共使用“讔”“隐语”“廋辞”“市语”“隐戏”“廋语”“谜”“锦语”“切口”“春点”“春典”等十余个异名称谓。现代的称谓则更多,除了“隐语”之外,还有“切口”“黑话”“江湖黑话”“江湖切口”“秘密语言”“秘密语”“秘语”“行话”“民间隐语”“民间秘密语”“民间秘密用语”“民间秘语行话”“隐语行话”“民间隐语行话”“暗语”“市语”“私语”“切语”“春点”“春典”“寸点”“反切语”“同行语”“打坎子”“侃子”“调侃子”“锦语”以及“葫芦语”“锁子语”“纽语”“三折语”“市语”“查语”“锦语”“芦子语”“回且语”“方语”“声嗽”“瞎子语”“麻雀语”等众多方言称谓。
  隐语发端于先秦,唐宋发达,明清兴盛,传承流变至今,具有较为清晰的发展、传承、创新、演变之轨迹。由于领域之狭窄,隐秘性之强,使用时不仅是对人智力的一种考验和挑战,也是对使用群体新规约性、语言别同性的一种创造和发展,因此,隐语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关注。
  史料中对于隐语最早的记录见于《吕氏春秋·重言》:“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隐。成公贾入谏,王曰:‘不榖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原与君王隐也。’王曰:‘故不设榖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不榖知之矣。’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通“悦”),荆国之众相贺也。”尽管该种“隐”是一种运用隐喻手段的修辞现象,但不可否认它即为隐语的源头,汉语隐语自此开始了它不断的分化与发展、继承与演变。
  自先秦以来,汉语隐语先后出现过密谈、谜语的早期形式、婉曲的表达方式即隐喻手段、私语、隐秘性词语五个意义。“隐秘性词语”一义形成于晋代,见于《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从缒出睿使宣旨,告诸村期二月十日,同时讨特。手书隐语曰:在彼杨水。睿先旨特降。究观虚实。特问城中。”自该义于晋代形成后,“隐语”一词便成为单义词,不再指称其他意义。
  自宋代以来,自觉性的隐语辑录类文献诞生。陈元靓《绮谈市语》收录360多条汉语隐语,以通语为词目,注以隐语,可以称为历史上首部具汉语隐语辞书性质的隐语辑录。同时期的还有汪云程《圆社锦语·蹴鞠篇》,辑录汉语隐语130余条,开创了历史上以通语释隐语的汉语隐语辞书体例先河。宋代开创了汉语隐语辞书最初的两种基本体例,此后的隐语辑录或辞书皆以此为基础。之后的汉语隐语辑录见于明、清两代,明代分别有无名氏《行院声嗽·墨娥小录》,收录汉语隐语370余条,其体例为列通语为目,注以隐语;程万里《六院汇选江湖方语·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收录汉语隐语150余条,体例为以隐语为目,释以通语。清代唐再丰《江湖通用切口摘要·鹅幻汇编》收汉语隐语320余条,以通语为目,注以隐语;卓亭子的《新刻江湖切要》所收汉语隐语词条最多,共收1600余条,通语为目,注以隐语,其开辟了汉语隐语辑录单行本的先河。
  民国时期对于汉语隐语和汉语隐语辞书来说,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时代。《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全一册)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由上海东陆图书公司印行出版,是汉语史上首次以“词典”命名、真正意义的汉语隐语辞书。全书共收隐语9125条,所收汉语隐语依据行业群体进行编排,分为商铺、行号、杂业、工匠、手艺、医药、巫卜、星相、衙卒、役夫、武术、优伶、娼妓、党会、赌博、乞丐、盗贼、杂流等大类,大类之中又细别若干子类,共计18大类376个子类。该词典体例以隐语为目,释以通语,例如,丝经业切口的“人言儿”隐指“信”,“人奉儿”隐指“薪水”(即“俸”禄),皆为拆字隐指;“近却”隐指“无”,由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歇后隐指;山货业切口的“秀才”隐指“青梅子”则是由于青梅之味道之“酸”与秀才的“穷酸”通感隐指。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由序、目录、正文三部分组成,“序”由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缶老人”吴昌硕先生撰写,开篇即点出“近顷坊间之出版物夥矣。而独未及于切口。何也。岂以事属渺小为无足道耶。果如是则谬矣。”吴昌硕先生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肯定了《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语言学价值。该词典编写人员阵容强大,除“主任编辑”外,还有七位“分任撰述员”,足见当时之重视程度。时“定价大洋贰元”,如此不菲的定价说明了该隐语辞书制作规格的高度,这与当时对于汉语隐语的社会学及语言学价值认识之高度是吻合的。《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开启了现代汉语隐语研究的新时代,不仅确立并奠定了现代隐语类辞书的规范和标准,也成为《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曲彦斌,1995)、《中国秘密语大辞典》(陈崎,2002)等“切口”系后出隐语辞书的编纂标准和词条的主要来源。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