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剧场创作谈起

大众日报记者 田可新

2023-04-23 12:5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日前,革命历史题材扬剧《陈延年1927》在南京首演,在业内外引起反响。该剧导演李卓群执导和编剧的小剧场戏曲《惜·姣》《碾玉观音》《春日宴》《人面桃花》备受关注,近几年屡屡“破圈”。李卓群与郭宝昌合作创排的京剧版《大宅门》,让传统文化圈粉大批年轻人。当下,在戏曲传承创新这条路上,如何秉承初心连创佳作?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卓群从小剧场创作谈起,从她的《好汉武松》谈起——

记者:作为小剧场戏曲界的首部武戏,《好汉武松》有什么新突破?

李卓群:之前的老戏把武松这个故事拆得比较零散,故事剧情节奏相对松散。《好汉武松》是武戏,年轻一代的观众势必要求剧情、节奏和冲突包括人物性格都更剑拔弩张,更有爆发力,比如《狮子楼》那场戏,武松在楼下审问潘金莲和王婆,戏的节奏非常紧凑,有戏剧张力。

记者:为什么偏爱水浒题材的创作?

李卓群:从《惜·姣》开始,有两部剧都是取材自《水浒传》,这是个巧合,不是因为对《水浒传》情有独钟,而是《水浒传》跟小剧场这种比较接地气的观演模式很接近,在这样的一个定性和基础上,水浒题材的剧目或许更能够走进当代观众的内心。

记者:创作《好汉武松》首先考虑什么因素?

李卓群:这部戏在角色选择上花了很多时间。武松的演员挺难选的。他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莽夫,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武松的评价都很高。他作为督头,能够独立断案、独立取证,有正义感,智勇双全。《好汉武松》绝对不是简单表现武松的勇猛,这部戏里有一个老虎的隐喻和概念,包括真老虎、纸老虎、母老虎和黑老虎(西门庆这样的恶霸)等。面对这些“老虎”,武松不能过于鲁莽,那样会失去智慧和灵气,但也不能太过清秀,那样不够刚烈,没有张力。别看是一个小剧场的武戏,我们要求全员从名著本身、剧本、剧情节奏和人物性格上充分吃透。戏里面所有的人物,武松、潘金莲、武大郎、王婆、西门庆,包括那只老虎,都是所有观众耳熟能详的、传演千年的人物和角色,要表达出新意,就必须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性生发。

记者:《大宅门》是做给年轻人看的京剧,《春日宴》等小剧场京剧的受众群体是谁?

李卓群:很多人说,看了两个小时的《大宅门》,反而会觉得情节很紧凑。别看《大宅门》在台上只有七八个主演和八位龙套,但它表现的故事和张力也是我们这几年在小剧场里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每一场小剧场演出,我都会观察观众的反应,因为一度创作是剧本,二度创作是舞台表演,三度创作是观演关系,就是最终在观众脑海中成型的戏曲呈现,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观众脑海中留下的印象。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小剧场戏曲只是让观众走进剧场的一个阶梯。很多年轻人会因为漂亮的海报、男女主演、宣传片等因素,觉得这部戏曲很走心,被我们的诚意打动,走进剧场。进来之后,他们发现演出好像比宣传更有一番韵味,然后他们会更深一步去接触更广阔的戏曲天地,去看更多的老戏和老艺术家的表演,从而体会到文化自信、文化的根。虽然之前说过这类剧是做给年轻人看的,但我们其实面向的是全观众群,是全龄化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观众进入剧场。

记者:对于小剧场创作,是不是已经驾轻就熟了?

李卓群:小剧场戏曲,是智者的艺术,也是勇者的艺术。无论是从市场的开拓上、题材的开拓上,还是对于传统观演关系的挑战上看,都是需要勇气的。小剧场创作不是个别创作者自由抒发自我的艺术,而是一个真正面向大众市场、面向普遍性审美的敲门砖,所以这第一步我们必须慎重。

如今,小剧场戏曲越排越难。很多观众看完一场戏之后,会二刷、三刷一直刷下去,这就要求演员常演常新。其间很多的表演气口和节奏,都有了很多微妙变化。但我们也有很多传统剧目,像当年的《霸王别姬》《三岔口》等,十年磨一戏甚至百年磨一戏,这就要求所有的剧目都能够继续传演、创新。(大众日报看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王怡娴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