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学党史第97期│日照全力支援淮海战役
大众日报记者 吴宝书 丁兆霞
2021-02-19 19:34:0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中原两支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共计约6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发起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5.5万人,其中包括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和第十八军。在淮海战役中,日照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下,尽全力完成一切支援任务,创造了无数拨人心弦的英雄业绩。
一、组织民工站与担架队
各县加强了对淮海战役支前工作的领导,分别成立支前指挥部,下设粮食、民力、民站等科室,统一调度,明确职责,并抽调县委领导亲自带队奔赴前线。同时,相继建立了民工支前的有关规章制度,大致规定:各支前队伍都要建立党组织;普遍实行常备民工制,25岁至45岁的男子均有服常备民工的义务,19岁至25岁、46岁至50岁的男子均有服短备民工的义务。
面对庞大的支前民工队伍,解决好食宿问题至关重要。为此,各县在交通要道设立了民工接待站。莒县县委组织在夏庄村、墩头村等地建立了民站和粮站,各站常备2000斤高粱、5000斤烧柴,保证民工进站有接应。日照县支前指挥部在涛雒设立了民工中心站,在黄墩、崖头、巨峰、虎山、汾水、碑廓、日照城等交通点设立了十几个分站。各站成立了粮秣组、招待组与警卫组,以确保支前民工的食宿与安全。前往战场的民工人山人海,仅日照城站一夜就接待民工6738人。
支前民工是联系战场与后方的重要纽带,担负着运输军需物资、抢修公路、战场救护、运送伤员等任务。淮海战役规模空前、作战时间长、战区面积大,并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进行,所以不仅是军用物资的供应量和伤员的运送量都很大,而且大部分的运输主要靠人力肩挑、车推、驴驮、木船运等落后的运输方式来完成,任务更加艰巨。据统计,在淮海战役中,日照县共出动子弟兵团2626人、长期民工53146人、短期民工38578人、担架2182副、木轮车9192辆。莒县出动民工与干部共12147人,其中长备担架1000副、民工6996人。此外,莒县还出动4451名民工及2000辆小推车,承担了在后方修路架桥任务,共修筑公路29条、铁路45公里、桥梁194座。
随军支援淮海战役的这些民工中涌现了一批支前模范及英雄团队。参加日照县首批支前任务的第四担架连的224名民工在连长辛公来、指导员张成干的带领下,先后参加了沭阳、魏楼、王庄等战斗。在魏楼战场上,敌机呼啸盘旋,弹雨横飞,第四担架连民工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阵地上左冲右突,保持了夜行百里的速度,急切地将数百名伤病员抬下前线,运送了弹药4000多箱,从而获得“钢铁担架连”的光荣称号。该连的民工杨建龙带领其班组肩扛几十公斤重的弹药箱,在炮火中接连冲过敌人的4道封锁线,荣立了特等功,他于1951年应中央人民政府邀请参加了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在绵长的运输线上,王智民、胡润吾等人跳进冰水里探路、抬车过河,冻得几乎失去知觉,却舍不得丢掉一粒粮食。莒县在华东野战军集中兵力围歼国民党第七兵团黄伯韬部时,调集了4451人及小推车2000辆,编成1个团,兵分两路,按时将军粮送达指定地点,该团被上级誉为“飞虎担架团”。
二、补充兵员与配合作战
淮海战役是空前规模的大兵团作战,部队作战需要随战及时补充兵源,以保持充足战斗力。淮海战役打响前,日照地区各县委积极发动群众掀起参军热潮,抽调大批地方武装升级到主力部队,村村呈现“村村父子争上前线、妻子送郎去前方”的动人场景。
日照县碑廓区的杨家洼村是一个仅有29户人家的小村庄,为支援淮海战役,在原有10户军属的情况下,村长又带领6名青年报名参军。五莲县街头、洪凝等区组成的华东子弟兵团“五莲营”跟随主力部队作战,浑然不顾劳累与生死。有一次,在蚌埠明光县的追击战中,河中大桥遭敌破坏。情况危急之下,“五莲营”的战士们冒着数九严寒奋勇跳进冰水里,浸泡了一昼夜,终于完成架桥任务,保证了大军顺利通行,有一些战士自此落下了终生的病根。淮海战役结束以后,“五莲营”随军服务至1949年7月复员,期间多次荣获上级嘉奖,曾被授予奖旗1面、机枪两挺和步枪9支。
三、筹措军需物资
前方民工随军服务,后方人民支前繁忙。淮海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先后有12个纵队在徐州东南作战,每天需要粮食300 万斤,后来随着战事的推进,每天需要粮食500 万斤之多,大部分需要由山东解放区供给,日照地区是其重点征调粮食的地区之一。
1948年日照地区却发生了严重灾荒,许多地方断粮断炊。按照“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要求,各县委在大量青壮年开往前线的情况下,一面带领老弱妇幼参加生产,一面发动人民节衣缩食,尽一切可能为子弟兵筹集粮食、碾米磨面、运送粮草。日照人民宁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将一针一线、一块铜板、一粒粮食节省下来,集中起来送往前线。例如,11月17日,日照县接到鲁中南区支前指挥部的指示,加工小米300万斤,限18天内送往前线。县支前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县男女老少,在没有加工机械的落后情况下,靠人力与畜力日夜加工,并出动小推车4892辆,星夜兼程地将粮食送往前线,圆满完成了任务。莒县筹集并加工军粮200万公斤,还为新建的新海连特区筹集军粮近30万公斤、食盐3700多公斤。
四、支前的“识字班”
早在抗战时期,日照地区的“识字班”担负着做军鞋、送军粮、护伤员等任务,撑起了“半边天”。而在淮海战役期间,恰逢日照地区的大多数青壮年上了前线,留在后方的妇女们便响亮地提出“男人支前奔前线,后方妇女来当家”的口号,勇敢地承担起支前和生产的两副重担,可以说妇女在后方几乎擎起了“整片天”。
“识字班”满怀对前方将士和支前民工的深情厚谊,缝衣做鞋细针密线,碾米磨面不辞劳苦。在淮海战役发生后的1个月之内,莒县妇女连夜赶制军鞋5万余双,日照县缝制了7万余双。这首“识字班”做军鞋时所唱的歌就是当时支前的真实写照,歌词内容大致是,“咱们的识字班呀,赶快组织起,组织起来做军鞋。千层底,黑布帮,先绣个文字在正当央儿。为土地,为革命,为打老蒋去当兵。为国家,为人民,不怕牺牲……”1948年11月4日,莒县接到加工军粮400万斤的任务,在完全依靠人力和畜力的落后情况下,村村青石磨盘飞转,至11月30日,终于按时完成任务,处处出现了“大军连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的人民战争场面。
“识字班”主动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参军参战。例如,1948年,莒县石井二村的女共产党员田树荣在全村青壮年参军动员大会上,勇敢地站出来大声说:“谁第一个带头报名参军,我就嫁给他。”比她大7岁的青年刘纪坤第一个报名参军,后来,美丽的田树荣就信守诺言嫁给了刘纪坤。
在支前运动中,大批的妇女干部迅速获得成长。在淮海战役发生的前后,日照地区提拔了一大批女村长、女公安员,她们负责防特治安、照顾伤员、拥军优属等工作,有力配合了解放区的各项工作开展。例如,日照县城关区共有26个村,其中20个村的村长为妇女。在1948年冬季的大生产比赛中,日照县潘家洼村立大功者有13人,其中妇女9名,立小功者也绝大多数为妇女。
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那么参与支前的农村女性不仅参与了推车行动,而且其中的大多数默默地从事后勤生产,为小推车的运输提供了不竭的战时物资。更为重要的是,她们用女性的坚韧和朴实、无私与牺牲鼓舞了前线将士,推动他们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理想社会的实现而不懈奋斗。
往期回顾:
每周学党史第96期│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日照全境(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吴宝书 丁兆霞 通讯员 潘维胜 范歆 报道)
责任编辑: 栗晟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