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否,“三月三”的曲水流觞

大众日报记者 田可新

2021-04-15 09:54:2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名流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举行朋友聚会。大家环坐,利用流水漂传酒杯,全都诗兴大发。为记录这次集会,公推王羲之写一序文,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由此诞生。文中如此描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此景描述的便是古时典型的上巳节习俗,曲水流觞、临流赋诗……

到今天,“三月三”习俗仍充盈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但同时,古时在民间有很大影响的上巳节,已在普遍意义上被人们遗忘。你知道吗,从前有个上巳节?

农历三月三,千佛山民俗文化庙会人山人海。(资料片)

古时与中秋节同等重要

上巳节又称“三巳”“女儿节”,俗称“三月三”。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可以在汉初的文献中找到,《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在我国古代曾与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同等重要。

研究传统民俗的学者庄晓敏告诉记者,我国自古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相传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轩辕黄帝是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据相关考究,轩辕黄帝的故里在今郑州市下辖新郑市,该地自古沿袭“三月三,拜轩辕”的传统,直至今日。郑州新郑连续多年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庄晓敏说,关于上巳节的起源,从民间传说和古籍中还可以窥见其他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古时候,人们在农历三月都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古人在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之前都会进行斋戒,其中就包括“兰汤沐浴”。兰草香气袭人,是一种很重要的祭祀用品,当时人们认为“兰汤沐浴”是一种最好的沐浴方式,觉得这样做会和神灵联系在一起,以达到辟邪的作用。另有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古时,无论是在母权社会还是在父权社会时期,女性在生育方面的地位都充分显现。当时的人们在上巳节时沐浴避灾,以治疗不孕。人们将这种活动称为“祓禊”,“祓”是祓除病气、灾祸,使之清洁;“禊”是修洁净身。这种习俗相沿成习,沐浴也变成了上巳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就有人认为上巳节是从一些生殖崇拜活动慢慢发展形成的。

上巳节自西周时期创立,逐步发展,在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壮大,唐代达到鼎盛,宋元时期逐步衰落。据历史考究,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日期相近。宋时,清明节扫墓、亲水、戴柳圈等习俗则是沿袭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可以说在宋代以后,三个节日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但只保留清明节一个名称,延续至今。

从曲水流觞到踏青赏春

中国历代古典诗歌中,文化节日是不少文人吟咏的主题。上巳节现在虽不如端午、中秋、重阳等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为人们所熟知,但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仍可窥见很多古人对上巳节的描绘。从中,不难发现上巳节的繁盛之景与习俗演变。

先秦时期,上巳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水边祓禊,目的是去除灾祸,洁净自身,同时也带有一些娱乐色彩。《论语》中所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概就是上巳风俗。《诗经·郑风·溱洧》记载:“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年轻男女在“三月三”这春意盎然的时日里,趁着水边祓禊,在水边互赠定情信物,踏青幽会。

两汉时期,上巳节仍沿袭先秦的风俗,在三月第一个巳日进行水边沐浴即祓禊活动。在这一时期的史书及文学作品中可发现民众祓禊狂欢的场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众娱乐生活的丰富,上巳节曲水流觞、诗文竞赛的习俗兴起。诗文中记叙曲水流觞之事的大有所在,其中最被当代人熟知的还要数上文所说的《兰亭集序》。“三月三”就是一个群贤集会进行娱乐活动的日子,再加上文人墨客的艺术加工,上巳节具有了更丰富的人文色彩。除此之外,《晋书》中较早记载了曲水流觞的活动,《晋书·礼志下》记载:“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事也。”描述了皇帝在上巳节于流水边设宴招待群臣的情景。

盛世大唐,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大量增多,上巳习俗也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逐渐从祓禊畔浴、曲水流觞转向踏青赏春,描写上巳习俗的唐代诗文和历史典籍也壮阔可观。

这一时期,上巳节的习俗已普遍推广至民间。《旧唐书》记载,唐德宗曾下诏日:“比者卿士内外,左右朕躬,朝夕公门,勤劳庶务。今方隅无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宣任文武百僚选胜地追赏为乐。”表明朝廷对农历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个节令的重视。此时,万民皆乐于出游,踏青赏春。

时至宋代,上巳的繁盛已逐渐暗淡,至明清,已显衰微。宋代皇帝也于上巳之日赐宴,群臣赋诗;宋代文人也对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的故事有所向往,于大量的诗词文赋中可窥见一二,但数量已不及唐代,所述之景更无唐代的繁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对当世上巳节俗颇为不满。他在《上巳日与太学诸同舍饮王都尉园》一诗中直陈兰亭旧俗的衰微,直抒今不如昔的感慨:“冠盖郁相依,名园花未稀。游丝萦复展,狂絮堕还飞。积弩遗风陋,兰亭旧俗微。何如咏沂水,春服舞雩归。”至清朝,诗文中关于上巳的内容则更加冷清。

现在,上巳对很多人来说早已是个很陌生的节日了,上巳的某些节俗仍然得以保留,虽不见往昔盛况,遗韵犹存。

从三月上巳说开去

今天,“三月三”更多地体现在各少数民族的活动中,特别在我国西南地区。壮族是较重视“三月三”节俗的一个民族,壮族“三月三”以对歌为主要活动,又称“歌圩节”。除此之外,壮族“三月三”习俗还有很多,抢花炮、抛绣球、打扁旦、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壮家人在每年“三月三”都会进行的活动。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壮族三月三”放假四天的通知。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种节”“花炮节”,每到“三月三”侗族人便吹芦笙、唱歌、走亲访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了,别错过农时……

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海南省申报的“黎族三月三节”位列其中,之后,“畲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等又分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时,上巳节临水祓禊、曲水流觞之式多是在流杯亭举行。今日,多地还遗存有一些流杯亭,仪式虽不再有,但雅韵仍存。北京现存的流杯亭有中南海中的流水音,故宫乾隆花园中的禊赏亭等。

济南老城里的曲水亭街,建于明代,便是取“曲水流觞”之意。《水经注》记载,早在北魏时即引舜泉水为“流杯池,洲寮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如今,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恢复了“流杯池”水系,并命名了“流杯池子街”,与“曲水流觞”相关的文化符号重新回归市民的视野。不少相关的研学活动也相继展开。

每逢“三月三”,以“踏青、赏花、观民俗”为特色的千佛山民俗文化庙会,也是春日泉城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年的庙会,于4月9日至4月18日期间举行。为此,景区精心准备了原汁原味的曲艺节目,还有面塑、布艺、塑编、翻花、皮影等20余种民俗手工艺品、各类旅游商品,以及数十种风味小吃,呈现给广大市民和游客。第十五届“千佛山三月三相亲会”也定于4月14日至18日在景区东门内生态广场举行。历年相亲会,众多单身男女齐聚千佛山,寻觅良缘,谱得佳话。想来,这倒也呼应了古人过“上巳节”的初心,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践行和丰富吧。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蔡漫漫 报道)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