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帮扶助推产业发展 临沂市罗庄区花埠圈村实现美丽蝶变

2022-12-26 13:19:1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临沂市罗庄区花埠圈村是全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近年来,这个村不断探索以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实现由过去出了名的“脏乱差”到现在“洁净美”的美丽蝶变,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这得益于罗庄区委统战部以花埠圈村为试点,成立帮扶组,坚持以“文化帮扶”为引领,积极培育文化微生态,创新建立“送—传—种”机制,厚植文化,凝心聚力,探索文化兴带动发展的新路子。

建立长效机制“送”文化。一是送“精神”文化到村。罗庄区委统战部联合宣传、文旅、妇联、文联等12个部门建立会商制度,组织“送戏下乡”“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相继举办理论政策宣讲21场,文艺演出37场,极大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二是送“美丽”文化到村。开展“美在农家”“美在我家”专题培训,以文化活动为载体,评选表彰“好媳妇”“好婆婆”247户,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三是送“法治”文化到村。定期组织政策法规宣传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政策法规,增强少数民族群众法治观念。四是送“卫生”文化到村。联合民革罗庄支部、农工党罗庄总支等民主党派以送药品、送健康知识、送巡回医疗和义诊等形式,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强化卫生意识,提高健康素质。

挖掘民族特色“传”文化。一是传承红色文化。实施“讲、写、画、唱”工程,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挖掘“忠贞不渝的刘格平”“抗战后方的保障兵马宝银”“革命思想传播者马淑英”“奋战一线的神枪手张玉忠”等少数民族红色故事,举办专题讲堂23场,将红色故事留下来、传下去。二是传承乡俗文化。邀请村乡贤、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组建专门班子,编纂120余万字的《花埠圈志》。邀请专家,填词谱曲《花埠圈之歌》,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深受老百姓欢迎。三是发展特色文化。注册月饼、盐焗鸡等民族特色品牌37个,“李金芳”特色食品粘豆包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投资180余万元建设牛羊交易市场,实现文化经济双丰收。

搭建实践载体“种”文化。培养文化“带头人”。 新建2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 每年举办文化志愿者培训班,培养舞翎、文化能人30人,让文化“热心人”带动村里文化发展。成立230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举办“红色电影周”展演,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文化大集”系列文化活动,带动500多户家庭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建立文化“播种站”。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临沂三江路实验学校和村简报“一站一校一报”,组建民族文化协调小组、“石榴红”大讲堂和红白理事会“一组一堂一会”,评选民族团结进步和美家庭、红石榴“爱心驿站”红石榴岗位,打造省级民族宗教普法基地。围绕“文化活动有人干、靠什么干、怎么干、干到什么样”,建立健全机制、人员、载体保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种”下去、“育”出来,深植到各族民族群众心中。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刘欣欣 报道)

责任编辑: 李忠运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