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电影分析,助力我国多模态电影大规模系统性研究
大众日报记者 王兆锋
2022-08-18 21:06:4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多模态电影分析:电影意义的建构》一书在国内出版,引发业界广泛关注。日前,该书译者姚汝勇来菏泽进行学术交流,相关业界专家对该书进行了热议。
1990年代以来,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的多模态转向使多模态语篇分析成为语言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多模态研究逐渐从将语言学理论简单应用于图像、手势等非语言符号的分析,转向对多模态表意资源的跨学科系统阐释与实证研究。因此,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的多模态研究正成为一个新兴的人文学科。一方面,融合语言学、传媒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理论体系正在形成并被应用于阐释动态语篇等更复杂的符号与行为体系;另一方面,应用电脑模拟、语料库检索等数字技术的新型研究工具和方法迅速发展。多模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也逐渐被应用于课堂教学、广告传媒、法庭辩论等各种社会行为和语篇的研究。
《多模态电影分析:电影意义的建构》一书在既有电影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将当前的多模态理论――组织的组合及聚合关系轴的阐释、语篇语义学以及超前的“布局结构”――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为电影分析提供一套新方法。通过这套方法,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电影片段的细节是如何驱动电影语篇结构机制的形成的。读者可以对包含新的细节层次的电影组织进行研究,也可以更为深入地探究这个学科的基本问题:电影到底是如何稳妥地建构并传达意义的?本书提供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在逐镜头的电影分析和较大单位“场”的分析之间架起了桥梁,这既是对社会符号学模型的新应用,也是对电影理论的新发展。总之,本书构建的概念、框架以及方法在当代电影理论中是前沿性的,同时本书也证明了符号学的概念依然很重要。具体来讲:
填补了电影语篇的语篇功能研究的空白。对于电影语篇,学者们往往从结构符号学、认知等角度进行研究,影视批评者则从文化认知解读的角度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并不是基于对电影文本的系统符号学的分析。因此,这部著作提出了系统分析电影意义建构的符号学框架,该框架旨在揭示电影语篇的语篇功能(即电影是如何组织的),这是一个经常被研究者忽略的方面或者说电影语篇研究的空白,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可以说,本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三个长期困扰多模态电影研究的问题:1、多模态研究者对其研究的语篇类型(如电影、绘画等)的基本工作机制不够了解,因而常常造成错误的分析和解读的问题;2、研究者对非语言符号的微观描述与宏观层面的社会文化语境脱节的问题;3、研究者对非语言符号的解读主观性太强的问题。
对当下数字时代的媒介语境做出了积极地回应。进人21世纪数字时代,电脑与网络使用的全面化,使文字书写的传统受到严重的挑战,视觉影像和声音多媒介元素普遍进入社会生活的语境。对此,贝特曼和施密特教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针对数字化语境的理论观念:电影是一种多模态制品、电影是一种设计制品、电影是一种文档。这与麦茨对电影/影片的区分已经截然不同,她反映着数字时代对电影和影片的重新定义,借此,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和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多模态制品,特别是电影。
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实证化。在多模态语篇分析领域,很少有对动态多模态语篇的全面分析,因为对各种意义载体的手工转录十分耗时。对此,贝特曼和施密特教授利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文档学以及认知科学等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多模态电影分析更具有实证性。而且,在方法论上,他们不再沿用索绪尔结构语言共时的观念,而是在麦茨大组合段的基础上,结合伯奇、柯林等人的观念提出了“大聚合段”的设想。这种系统网络分析法的提出,让我们由原来单一、水平组合的关系,走向了多元化、垂直系统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在语法或句法层面寻找电影意义建构机制的尴尬局面。
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路径。首先,多模态研究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阐释动态语篇等复杂的符号与行为体系,需要融合语言学、传媒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即研究者除了具备语言学和符号学的知识,还需要对所分析的模态本身及相关领域有深入的了解,使符号学分析基于该模态所属学科的理论并对其有所贡献。对于电影来讲,多模态研究更是涉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符号学、电影学、认知科学以及逻辑学等不同的学科,其跨学科甚至超学科的性质成为研究首先需要克服的困难。其次,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多模态语篇在规模和复杂性上都远超语言语篇,很难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处理,而对动态多模态语篇的全面分析更为困难、罕见,因为对各种意义载体的手工转录(即把动态图像转换成静态图像写入文档、打印等)十分耗时,这也成为多模态电影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本书在这一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总之,这部著作是多模态语篇分析正式进入电影研究领域的开篇之作,它不仅大大推动了电影理论的发展,而且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动态多模态人工制品的应用提供了范本。或者说,本书的译介不仅填补了我国多模态电影大规模、系统性研究的空白,也进一步丰富、拓展了语言学研究的领域。
出版信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年5月
CIP核准号 2021082042
ISBN 978-7-5201-8330-7
作者简介:
约翰﹒A﹒贝特曼,德国不莱梅大学英语与语言学系应用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知名应用语言学专家,电影研究领域语篇功能应用的倡导者和领军人物。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功能语言学在多模态文档设计中的应用、电影及其它媒介符号学、多模态符号学、计算机会话系统、形式本体论和语篇符号学。
卡尔-海因里希·施密特,德国伍珀塔尔大学电子信息与媒介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技术,电影媒介与计量学,被EI收录论文7篇。
译者姚汝勇,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播电视(新媒体)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经典电影理论、视听语言及新媒体理论等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小城市数字影院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多模态视域下的儿童电视节目创作研究”、四川省教育厅“新媒体语境下郭沫若形象的去污名化研究”、聊城市“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研究”、聊城大学“儿童电视节目创作研究”“影视媒介的语言与教学研究”“苏联电影的美学流变研究”等多项课题。在《当代电影》《兰州学刊》《电化教育研究》《广西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内容简介
活动影像的意义建构一直是电影研究的重大课题。本书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企图在电影微观的细节和宏观的解读之间建立一个相对客观的分析框架,即电影语篇组织的机制模式。该书论述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将电影的内部组织与观众的解读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为此,本书论述了结构主义电影符号学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者对其的误解,并强调了不受句法限制的“符号资源”与层在多模态电影分析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他们在麦茨大组合段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聚合段”的模型,即由影片横向结构的组合段转向垂直系统的聚合体关系,这正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基本观点。此外,为了保证观影者抽取意义的客观性,贝特曼和施密特在其提出的分析框架中引入了一个介入层,它基于溯因推理的可废止逻辑,这使电影语篇的阐释不会因为失去限定而杂乱无章。此外,该书对实证研究方法在多模态电影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也进行了论证和展望。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兆锋 报道)
责任编辑: 王兆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