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创新作战图

2022-02-08 06:21:50 发布来源:风口财经

时下,山东的党员干部都在谈创新。

山东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谈创新?山东要如何创新?谁来挑起山东创新的大梁?从2月7日召开的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上,我们读出了这些……

图片

01“最优解”中“最先答”

“不平衡不充分本质上是发展质量不高。在经济体系中,我们有些领域已经接近现代化了,有些还是半现代化的,有些则是很低效和过时的。”

2021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的六版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文章。作为本文的作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文中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生产函数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发生改变,面临的硬约束明显增多,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接近上限,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框架。

在这个背景下再去看,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就是“多重约束下求最优解的过程”。

省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经济大省的分量更重。在中国经济力求“最优解”的过程中,被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三个走在前”重任的山东,“十九大”后在新旧动能转换上率先蹚路的山东,理应做到“最先答”。

这是使命,艰巨且光荣。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决战之年。在这一年春节之后的首个工作日,山东在“全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这一新一年全省各项工作最高规格动员部署大会上,鲜明的亮出了自己的方法论——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

今时不同往日, “创新”一词对此时此刻的山东来说,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解决了量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后,我们要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要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中,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跨越,以成功的“质变”来实现持续的“量增”。

怎么实现,是“实践论”的范畴。但世情国情各不相同,没有谁来给中国做一个标准示范;国情省情各不相同,也没有谁会给山东做一个标准示范,一切都要靠山东的党员干部自己去睁大眼睛看、动起脑子想、壮着胆子闯、一往无前试,来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大道”。

山东有这个底气。这些年,山东在自身发展要素变化后,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去告别曾经给自己来带来辉煌的发展模式,在这一基础上大刀阔斧的进行升级,得以形成了相当突出的比较优势。对此,山东的党员干部要认识好、巩固好、拓展好,知道自己长在哪、因何而长、如何更长,才能把比较优势变成发展胜势。

山东有这个锐气。在总结优势的同时,山东清楚看到、明确指出自身存在的诸多短板弱项。想把短板变成长板,就必然要学、要比、要追,通过创新,把短板补齐,把弱项变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山东有这个硬气。山东是全国唯一一个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双过亿”的省份,有1300多万市场主体。人多力量大,到什么时候都是这个理。如果人人创新、企企创新,会产生多么强劲的内生动力。只要把社会和市场的创新活力尽量多、尽量快地释放出来,就一定能形成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

齐鲁大地是千里马纵横驰骋的沃土。有了切入点,有了突破口,剩下的就要看谁先干起来,谁会拿出更实用的创新举措,谁能争当创新试点,谁会尽早形成自己的先发优势。

02

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

路线确定之后,人就是关键因素。

在这场事关山东未来的动员部署大会上,企业家们成为绝对主角,这肯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大会现场宣读了《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的决定》,授予张瑞敏、谭旭光、陈学利3名同志“山东省杰出企业家”称号,记一等功;授予周厚健等20名同志“山东省行业领军企业家”称号,记一等功;授予李广庆等49名同志“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

图片

一个超级大省,用最高规格、最高礼遇,向企业家群体表达了最高敬意。这不仅仅是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高度认可与激励,更是向广大党员干部清楚的表明——要创新,就跟企业家学;要创新,企业家就是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

说大变局中有大风浪,企业家感受更深。说大变局中有大机遇,企业家肯定更敏感。一家企业从诞生到发展再到走向辉煌,必定是走过了一条革故鼎新的创新之路,必定是找准了发展切入点和突破口,巩固和拓展了优势力量、补齐克服了短板弱项、有效激发了动力活力。一座城市、一个省份乃至一个国家亦是如此,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达到前人没有达到的高度,必然要闯入没有经验可循的“无人区”,创新可以说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是张瑞敏时常挂在嘴边的名言。从1984年,临危受命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到如今发展为海尔“热带雨林”生态,坚持创新的张瑞敏把海尔从一个高地推上又一个高地。

“有多少人深入学习研究过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什么风险?谁每天在思考?谁每天在研究?”1月初,谭旭光在潍柴集团领导干部述职会上的讲话刷爆网络。潍柴能成为中国制造的“排面”,如果离开“打破思维定势、打破路径依赖、打破条条框框,干别人不敢干的事、走别人没走过的路”的创新,则断无可能实现。

1988年,在威高还是一个乡镇作坊时,陈学利就写下八个大字“开拓创新、求实巩固”,以此作为建厂方针。30多年来,陈学利推进威高向高端产业进军,打造创新型企业,开发行业领先产品,实施国产技术突破,拓展产业链,带领威高从一个2.5万元周转金起家的镇办企业,成长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头部企业。

图片

以上三人,仅为代表。

代表的是什么?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以创新驱动实现自己的企业从微笑曲线的底部慢慢爬升到顶部过程中形成的格局、路径、方法、措施,是在创新实践中干出来的创新理论。

能打赢一场胜仗的人,肯定有再打赢一场的底气和智慧。能在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创新前行,就一定能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开拓,创新精神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上升中闪耀,照亮更多人。

03感染人、影响人、激发人

大水里出大鱼,海洋里才有鲸鱼出没。

如果说企业和企业家是创新的微观主体,山东要营造的,就是一个更为适宜创新、更能激发创新的宏观环境。在明晰了山东的“九大比较优势”之后,在此次动员大会上,山东再一次明确了科技研发、人才引育、营商环境、数字变革、产业生态、要素保障、民生改善、风险防控、文化宣传、推进落实这“十大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的党员干部要重点抓好“十大创新”,夯实“创新大道”的根基。

一要加强科技研发创新。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就难以赢得竞争新优势。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持续开展重点环节攻关,突破创新难题。研发投入要持续提高,科技载体要聚力做强,企业主体要培大培强,成果转化要顺畅有效。

二要加强人才引育创新。

这两年,我省对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各类人才更加看好山东发展。着眼未来,必须以更大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招才引智上出新招,突出领军人才、“源头活水”、开放交流;在自主培养上出新招,用好高校、职教两个阵地;在人尽其才上出新招,给各类人才信任、机会、激励和舞台。

三要加强营商环境创新。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创新力。要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努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优质温馨的服务环境,在全国第一方阵中持续争先进位。要让企业办事更方便,给予企业更多扶持,让广大企业公平竞争、安心发展。

四要加强数字变革创新。

加快数字化变革,是催生新动能、增创新优势的关键之举。要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加速打造数字机关,加力突破工业互联网,加快推进数字治理,加码布局数字基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五要加强产业生态创新。

要依托“雁阵形”产业集群,强化协同、提升能级,打造系统完备、互联共生、创新活跃、安全稳定的产业生态。要提升产业链完整性、供应链稳定性,加快塑造一批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要提升产业集群协同性,着力抓“龙头”引领、抓园区聚合、抓平台互联。

六要加强要素保障创新。

土地、能源、环境、资金等要素调控机制不同、侧重点各异,必须强化政策协同性,以新思路新举措打破要素“天花板”。要在市场化交易上发力,打破市场分割、区域壁垒。要在差异化配置上发力,加强供需衔接,推动精准供给,畅通企业融资渠道。要在内生性挖潜上发力,加快出清、盘活、提效,尽快扭转要素紧缺与资源闲置并存的局面。

七要加强民生改善创新。

要盯住“一老一小”、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以新思路、新招数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增收有新渠道、就医有新体验、居住有新改善。要以“七网”建设为牵引,推动公共产品和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城市更新,提升生活品质。

八要加强风险防控创新。

要变革防控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切实提高警觉度和主动性。要盯紧防控重点,坚决守好粮食、能源、金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社会稳定、意识形态、疫情防控等“一排底线”。要夯实防控保障,强化教育培训、日常监督、应急处置。

九要加强文化宣传创新。

要在推动文化“两创”上下更大功夫,打造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擦亮“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要加强宣传引导创新,广大干部既要当好指挥员、战斗员,也要当好宣传员、引导员,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十要加强推进落实创新。

要完善“四进”机制,整合优化现有各类工作队,强化派驻基层的常态化固定工作力量。要完善督查机制,突出重点,强化协同,督帮并举,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要完善考核机制,统筹考虑各地区、各单位的差异性,优化考核体系,真正考出精气神、考出竞争力、考出执行力。

这十大方面,既有山东的短板,也有对工作的高标准,更多的是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中的新要求。这要求山东的广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敢于担当,靶向发力、创新开拓。就像同为山东人的辛稼轩词中所述,既要有“气吞万里如虎”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要有“弓如霹雳弦惊”的专业主义理性思维。

创新的力量可以感染人、影响人、激发人。山东在开年大会中对企业家精神的大力弘扬,就是在打通沟通交流的壁垒,让创新在各个群体中的传递,当10个人的创新精神与10个人的创新精神相碰撞时,就是100股创新精神涌动,激励更多创新主体脱颖而出,这种乘数效应可以带动创新精神加速集聚,带动全社会形成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让每个个体在创新突破中千锤百炼,让山东的高质量发展风雨兴焉。

责任编辑: 高翔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