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惠民:立足资源禀赋推进文旅融合,打造“魏集古堡民居休闲旅游特色小镇”
2022-08-18 16:08:38 发布来源:经济导报滨州
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积极融入国家黄河战略,挖掘人文旅游资源,立足“黄河古镇、古韵魏集”的总体定位,突出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品质提升、精品打造、布局优化,不断推动乡镇文旅融合高效发展。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山东省特色小镇、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省级以上荣誉20余项,魏集古镇旅游区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来自全国游客稳定在200万人次,营业收入1.5亿元,直接拉动消费3.3亿元,带动就业2000人次。
高位推动,高标引领,激活文旅融合动力之源
惠民县魏集镇在优化空间布局上做“靓”、在提升文化品位上做“特”、在旅游项目上做“精”,努力构建“一心一带两轴三区”的总体布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顶层设计凸显。成立文旅融合发展专班,确定“黄河古镇、古韵魏集”的总体定位,着力打造以“百年城堡魏氏庄园、千年古镇魏集古村落”为核心、“10公里黄河旅游发展带”串联、“步行街、景观大道”为轴、“历史遗迹、生态旅游、故道湿地”三大旅游区为支撑的多元化发展思路,凸显以魏氏庄园和古村落为代表的鲁北民俗文化、以地下温泉为代表的地质文化、以沿黄生态采摘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文化资源。
丰富文旅内涵。做好“一改造、二打造、三恢复”工作,围绕百年庄园“魏氏庄园”改造周边步行道和景观等6处,改善周边硬件配套设施4处。依托千年永安古镇的历史底蕴,引进总投资5.8亿元的魏集古村落项目,打造山东省新增最火爆的旅游景点之一,被赞誉为“南有乌镇,北有古村落”。投资1200万元恢复重建徙义堂、福寿堂的原有院落。
注入发展活力。创新打造3个民俗广场项目和参与性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皮影戏、独台戏、古彩戏法等12家非遗、民俗演绎项目,设置黄河风情游、红色教育游、生态观光游、历史文化游、休闲采摘游等9条特色主题旅游精品线路。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育计划,打造大学生创业街,今年以来组织创业培训12场,参加培训人员达1100人次,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124人。
培育业态,示范引领,构筑文旅融合强大支撑
惠民县魏集镇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找准文旅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以文化为主线进行产业重构,实施旅游业与文体、农业等融合发展,促使形成文旅新产品、新业态。
依托文化基础打造乡村旅游文艺新名片。借助文化基础优势,对接省广播电视台,注册成立本土专业吕剧文化演艺团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体活动。每年在沿黄村庄举办文化演绎活动50余场次,参与活动群众达6000人次,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不断促进乡村旅游新模式。
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打造“现代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三位一体的“文旅农”融合发展模式,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1个,打造以阮家道为代表的2个省级、3个市级、5个县级美丽乡村,致力于“一村一品、一景一魂”建设,孙家圈、苏家两个村实现农村城镇化。
借助本土资源研发特色文旅产品。将乡村资源与旅游产品对接,研发本土特色文旅商品,发展精品水果采摘园1000余亩、垂钓园3个、食用菌种植基地450亩,包装推介魏集驴肉、蜜三刀、装饰剪纸、木版年画、泥塑等特色文旅产品10余种,驰名全国的魏集驴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山东不得不吃100种美食之一。
雕琢文化,塑造品牌,放大文旅融合叠加效应
惠民县魏集镇力促“文化+生态+旅游”相融相盛,统筹全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沿黄区位优势,以品牌建设为目标,提炼文化元素,“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不断延伸。
寻根溯源,传承黄河文化。深入开发和传承黄河文化,打造沿黄生态长廊,坚持“一段一特色、一园一主题”原则,保护和挖掘沿黄村庄河套崔、谭马埽码头等黄河元素,建设王平口亲水平台、翟寺郊野公园两处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节点工程,打造标志性黄河文化景观。以“千亩精品果树”点绿18里黄河生态廊道,用生态底色绘制瓜果芳香、壮美黄河的美丽景观。
文化赋能,讲好古镇故事。寻根溯源魏氏家族和丁氏家族为代表的鲁商文化,挖掘1300多年前永安古镇的繁华与静谧,修缮清代丁氏故居、明代吴王墓等6处历史文化古迹,打造厚重“文化+古镇游”。建设魏集村革命展示馆,集中展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该村的事迹、文物。打造山佳庄园报纸馆,收集整理从民国初期至今各时期的主要报纸,成为全国范围内少有的以报纸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展馆。
借势宣传,叫响旅游品牌。以文化为核心,将全镇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引资建成包含永安码头、芙蓉河、国学堂等近30处文化景点,叫响“黄河古镇、古韵魏集”旅游品牌。利用央媒、短视频等平台,加大流量宣传。举办百万网红短视频大赛,网红打铁视频登上抖音热榜第一名,浏览量接近1.2亿次。(记者 杨琼 通讯员 徐淑扩 杜培培)
责任编辑: 刘宪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