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围观的边界,不能被“挖”破

大众日报记者 李岳岳

2023-05-08 20:04:2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李岳岳

最近的热搜有个特点,那就是有着不少普通人的身影。

原本是幼儿园老师,因为一首“挖呀挖呀挖”的儿歌成为网络红人;原本是一场插队引发的口角,插队婆孙却被制成车贴网上售卖……

这些事件,回顾起来颇具戏剧性。它们看似毫无关系,但却有着相同的走向:原本是一场短暂的围观,或是欣赏,或是好奇,或是谴责,但经过互联网的发酵,蹭流量的人越来越多,造谣、谩骂和网暴随之而来。

当围观变成一种“围嘲”,普通人的生活开始被窥视,隐私暴露于大众视线之下,人们传播着毫无根据的所谓的“真相”,最终一个个事件演变为一场场失序的舆论狂欢。

符号学家巴赫金曾提出一个有名的“狂欢理论”。狂欢节给普通大众提供了精神宣泄,自由诉求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人们操着日常生活所不被允许的语言,用低级的寻欢方式挑战着常规生活的官方权威。全民性、颠覆性、乌托邦色彩,是它的主要特点。

放到当下来讲,一旦不受约束,互联网很容易就成为这样一个舞台。在一场场舆论的狂欢中,隐私和权利越过边界,能指与所指相去甚远,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甚至随便对事件进行批判和评说,真相早已被淹没在众生喧哗里。

狂欢过后,往往是一地鸡毛。之前的“拉面哥”“小马云”“大衣哥”等等,都曾吃过流量的“苦”。过度的围观,不仅影响了当事人的生产和生活,也让网络空间充斥着乱象与负能量,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冲击。

现在人们常说一个词“边界感”,围观的边界感在哪里?在人人都能手握麦克风、高举摄像头的时代,不去打扰别人的生活,不去干涉他人的隐私,不随意对他人搞道德批判,是最基本的素养。这应该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条观看之道。

毕竟,每个人都能举起摄像头,每个人也都有可能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今天是围观者,谁又能保证明天不会成为被围观的对象呢?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