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位山灌区创新实施河长制 绘就美丽幸福河渠新画卷

2022-12-14 23:05:3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植被郁郁葱葱、错落有致,水面微波荡漾、白鹭嬉戏……这绿意盎然、碧波飞扬的自然生态画卷,不是江南田园风光的缩影,而是山东省位山灌区引黄沉沙池区当今的真实写照。

位山灌区沉沙池区

位山灌区是全国最大的引黄沉沙池区,占地近3.5万亩,涉及阳谷、东阿等4个县(区)5个乡镇的92个村庄、8万多群众。受长期沉沙、清淤堆土所致,池区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差,“一天进嘴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对此,位山灌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水源涵养+环境治理+生态返哺”的思路,推进沉沙池生态保护修复,改善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建成60.3公里池区道路、26座大中型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续建7公里总干渠,建成位山黄河公园,辐射带动特色种植、民宿、采摘、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压蒸砖制造、路基原材料等泥沙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开展果树、花生、地瓜等立体化种植和菌草种植试验,努力把泥沙负担转化为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目前,池区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功能显著增强,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等国家珍稀鸟类重现池区。

位山黄河公园

近年来,位山灌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贯彻落实河长制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聚力责任体系、多方协作、智慧管理、文旅融合等多方面,推动河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以水起笔绘就新时代河渠管护的位山画卷。

多级联动,构建河渠管护新模式。实行“河长+渠长+网格”管理体系,将灌区骨干渠道纳入河长制管理,由3位市级领导担任市级河长,涉及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分级分段设立河长,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灌区4名领导班子分别担任市管渠道渠长,不仅负责辖段全要素管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全面组织协调、督导辖段内基层单位的工作落实,还以分包形式联动市、县、乡、村四级河长,整合资源优势,凝聚治理合力。组建了“一渠一长一所一段一员”的管理队伍,设立网格监管员220人,一网统筹灌区市管300公里的渠道、近千座水工建筑物,实行链条式、规范式、闭环式、智慧式、能动式管理,推动岸线监管网格化、精细化,全面保障岸线环境安全、健康。

位山灌区二干渠

协同推进,提升河渠管护新效能。全面加强依法管水治水,积极探索推行“水政+公安+检察+法院”行政执法与司法协作机制建设,共同保护河渠生态健康。出台了《聊城市沉沙池区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制定了《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办法》,在全国灌区中率先与市检察院签署涉灌区司法协作配合工作意见,与市中级人民法院签署《“法润灌区”司法协作工作意见》,把灌区作为司法实践基地,全方位协同协作。充分发挥了引黄灌区派出所作用,常态开展“水政+公安+基层站所”联合执法,实行“渠长、县乡河长、业务科长、基层所长、村两委代表”联席制度,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形成“灌区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大格局。2019年以来,通过发挥行政与司法协作效能,拆除经营性违建14处,查处涉水违法案件6起,解决水事矛盾纠纷30起,协调检察机关对1起违建问题、1起侵占堤防土地权属争议问题进行了现场调查和证据收集工作。

信息中心

数字赋能,打造河渠管护新路径。按照水利部智慧水利“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推进“三算”建设,强化“四预”功能,加快建设“1+2+N”灌区智能应用平台。以全息中心为核心,搭建智慧供水管理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两个平台,数字化管理党群服务、供水管理、工程管理、水政执法、在建工程监管、各项工作考核等,实现业务一套表、管理一张图、监管一张网。

全面推广应用无人机、手机APP、视频监控等,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物联感知网,在骨干渠道重要节点、问题多发段面等增设600余个高清视频监控,全景抓拍、实时预警,确保渠道监控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抓拍到涉灌区违法行为后,根据性质及情节,进行分类研判,灌区能解决的,直接向网格员发出指令;不能自行处理的,分类同步推送至河湖长制平台以及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责任追溯、处理闭环,为维护幸福河渠增添了智慧翅膀。

文旅融合,做好河渠管护新文章。立足生态涵养、文旅融合,全面做好生态、旅游、文化、民生相结合的“水文章”,着力打造河长制工作促文旅发展的位山样板。推进沉沙池生态系统修复,建成位山黄河公园,带动三产发展,有力促进乡村振兴。以点(水·堤公园)、线(骨干渠道沿线带状绿化)、面(经济生态林)为载体,建成多处“水·堤公园”、二三干渠渠首周店水利枢纽等国家水利风景区、百余公里干渠绿色生态走廊,助力水美乡村建设,擦亮聊城生态旅游新名片。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编撰出版《位山灌区志》《位山灌区六十年概览》,推进《大河清流》等一系列剧作、歌曲、戏剧作品创作,建设多处水利文化广场,讲好黄河故事灌区篇章,努力打造了聊城“生态+”文旅新高地。

责任编辑: 胡迪     签审: 吴洪斌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