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连线丨从“新农人”到“兴农人”,何石宝这样唱响人才好戏
大众日报记者 贺莹莹
2023-09-20 10:53:4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9月20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一一村村有好戏”整体宣推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围绕“人才振兴”,现场视频连线采访了德州的何石宝如何从“新农人”变成“兴农人”。
秋风起,玉米地里叶片飒飒作响,一道道“药雾”均匀地喷洒在玉米田上,9月15日,在平原县桃园街道鲁望农场的玉米地里,何石宝正指导着20台无人机进行喷施叶面肥,当前玉米已经进入蜡熟期,这也是玉米收获前的最后一次飞防作业。
“20、40、60...”何石宝随手掰下一个玉米,扒开多层皮,扯掉玉米须数着玉米穗粒数,只见棒子无秃尖、无缺粒,金黄饱满的玉米粒填满了棒尖。“你看这一个玉米500多粒,重量能到三两多,长势不错!”何石宝跟身旁的另外一位农场主尚洪玮说道。
不远万里,从湖南跑到山东种地;用时5年,从种地“小白”成为种地“大拿”。这就是何石宝,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一位农场主。
今年33岁的何石宝是湖南永州市人,出生农村的他对“三农”工作有天然感情。本科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硕士就读于西南大学,其间,他勤学苦研农业前沿知识,现场聆听过袁隆平院士的教诲,视野得到极大拓展的何石宝立志当一名有情怀、有担当、有眼界、有技术的新时代“新农人”。
“胆子大,不管会不会,都要闯一闯。”身边的人都说这是何石宝最大的“毛病”。2018年,何石宝初到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虽是农学硕士出身,但大学时学生物专业的他,种地却是个“门外汉”。面对5000多亩玉米播种任务,何石宝并没有被吓倒。
别的农户地里玉米已出苗,但鲁望农场仍是光秃一片,何石宝连地块都认不全,他手里拿着农场地图,接连几天在田间巡视,结合地图、没出苗地块,逐一辨认“领地”。不懂如何计算播种密度、如何掌握播种深浅,他就给县农技专家打电话,请他们现场教学。凭着勤学好问,何石宝的工作很快上手,次年夏种玉米,已基本掌握了种地流程。
2018年,因为地里草多,鲁望农场被当地农户戏称为鲁望牧场,小麦亩产只有400多公斤,比其他农户种植的小麦亩均少了100多公斤。但广泛涉猎农书的何石宝爱琢磨、敢闯敢试。他了解到农场流转的土地已20年没进行过深翻,这或许是导致病虫草害增加的原因。“接连几年我们进行了土地深翻。”何石宝说,深翻、旋耕极大提高了整地质量,农场又采用先进的气吸式精量播种机,何石宝把每亩地的播种量减少到10公斤,比普通农户少了三分之一,这样的做法能否增产也让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表示怀疑。何石宝却充满信心:“只要提高出苗率,实现苗齐苗全苗均,丰收没问题。”如今,他管理的粮田连年保持高产稳产。特别是2021年秋汛时,农场玉米产量不减反增,延迟播种的小麦亩产也达到800多公斤,何石宝获评平原县桃园街道“粮王”。
“6号农场的先达糯001号品种可以进行早收。”查看完无人机巡田的后台后,何石宝向徒弟陈慧芳嘱咐道。
中耕施肥、推行“211”种养循环模式、开展玉米大小行种植试验、活秆成熟管理……何石宝这几年带领团队尝试了不少新品种、应用了不少新技术,今年鲁望农场首次使用了无人机巡田,提高了原来仅仅靠人工查看作物的效率,“人工不方便进入的地块可以结合无人机,后台根据反馈回来的光谱进行分析采取相应举措,原来一天只能查看100亩,如今通过无人机一天查看三四千亩都没有问题,尤其在一些病害爆发期,人工和无人机巡田相结合可以提早预防病害进行防治。”何石宝说道。不仅如此,鲁望农场的烘干能力也从起初400吨到如今1000吨,计划今年秋天再建一个1000吨的烘干设备。
搞农业离不开科技,也离不开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从地头到办公室,距离不远,但何石宝每天往返达到2万余步。不管酷暑严寒,他都会来到田间地头查看作物长势,手把手教新人做好农情记录。前来向何石宝讨教种粮经验的农户越来越多、主动要求加入农场的农户也越来越多。2020年,全省首个“农场主大学”在平原县鲁望农场成立,组织农场主系统学习农业知识、形成农业产业联盟,实现科技助农、科技兴农、科技富农。
如今平原鲁望农场的人才队伍已发展成32人,其中硕士9人,本科生20余人,团队壮大了,创造力更强了,他们又建立粮食安全产业联合体,把所学技术向外输出,帮助老百姓们提高粮食产能。“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我们通过示范带动,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农业广泛天地,农业大有可为,要对农民这个职业有自信、有底气,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何石宝信心满满地说道。
夕阳西下,在落日的余晖中,“闲不住”的何石宝又召集徒弟们将冬小麦的试验新品种放在提前培养好的沙土中,进行分别测试发芽率,好为不久后的冬小麦播种打下基础。一年又一年,如今的齐鲁大地上,像何石宝这样拥有高学历的新农人越来越多,乡村人才队伍日趋壮大。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张伟 郭华春 报道)
责任编辑: 蔡继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