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吨半粮”】玉米苗期抗旱进行时
大众日报记者 张双双
2023-06-29 18:23:3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连日高温少雨,正处苗期的玉米正奋力破土生长。6月26日,临邑县翟家镇翟家村种粮大户段希林还在为“三夏”生产做最后冲刺,600多亩玉米的灌溉是一项“大工程”。好在当前小农户蒙头水已经浇完,不缺人,也不缺水,只见汩汩黄河水通过引黄节水滴灌设备,进入黑色管道,而后一滴一滴精准落在玉米根部。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吨半粮示范方建设,翟家镇新修8座节水灌溉泵房、60多公里节水管道,并且疏通镇域内11条沟渠32公里。“雇了7个人帮忙,还剩下不到200亩就浇完了。”尽管灌溉避开了正午高温时段,段希林还是被晒得黝黑,他眼前的地块已经播种十天有余,因缺水玉米苗还未发芽,而灌溉完的地块玉米苗已经冒头。然而,他看着正午时微卷的叶子,担心嫩苗经不起这样的高温,直到市里、县里的农技员来了好几次,查看苗情后都说“没大事儿”,他这才放下心来。
今年德州全市降水量115.3毫米,较常年偏少21.1%。尤其是6月份以来,降水明显偏少,6月1日至25日德州降水仅6.4毫米,较常年偏少88.3%。另外阶段性高温天气明显,高温日数多,14日至17日、21日到24日均连续出现40℃以上高温天气。“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争秋夺麦’来说是有利的,但夏种就需抢墒播种后再浇‘蒙头水’,以保证玉米出苗率。”德州市农科院正高级农艺师赵同凯介绍,因今年天气雨水少,水浇条件好、播种早的农田6月底也可以进行第二次灌溉,但避免大水漫灌,以免出现积水烫伤幼苗。
连日来,武城县李家户镇小农户李向民趁着一早一晚凉快时,扛着锄头去田间松土,每一锄下去都小心翼翼,生怕伤了玉米苗。“一共8亩地,玉米出苗早一天,就能早熟七八天,所以我播种完又浇的水。只是遇到高温土壤有点板结,松松土玉米长得好。”今年58岁的他是种粮“老把式”,今年小麦的收成每亩过千斤,明显超过了周边地块。他说,种粮除了靠经验还得多学习,一些传统做法并不见得正确。“我微信上关注了省市各级农业局的科普号,没事就翻翻里面的视频,讲得可好了。”
与纯作玉米相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农田更为“娇贵”。“大豆是双子叶,地太干叶子拱不出来,必须造墒播种。”6月26日,有了种植经验的禹城市伦镇种粮大户刘兴平对复合种植的田间管理了如指掌。虽然小麦收割后已灌溉过,但连日高温让土壤有些干旱,“再浇水有点浪费,所以我用这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单粒补水式播种机。”他说。
只见随着播种机驶过,田间出现一条条整齐的垄沟,补水管同步向地里注水,随后落下大豆玉米种子。“下种量、行进速度等数据可以实时显示在驾驶舱内的电子屏幕上。补水式播种机实现单粒补水20克至40克,1200升的储水水罐可以播种10亩地。”刘兴平说。借助“北斗智慧”,玉米播种开沟起垄笔直,间隔均匀,误差可控制在1厘米左右。不仅极大减轻了驾驶员劳动强度,而且因为作业质量高,将来出苗整齐成行,玉米成熟后也有利于机械化收割。
“旱生虫涝生病,接下来玉米将逐渐进入拔节期,降雨过程或许还会出现,在喷施除草剂的时候一定要加杀虫剂,苗期天旱最易生灰飞虱,处理不及时会传播病害,导致玉米减产。”赵同凯建议,定苗时若持续高温干旱,苗株间不要太密,且三叶期后可以喷施氨基酸叶面肥,以达到壮根目的,他强调此时的玉米不宜喷施长个头的肥料,“根系壮了,日后才能有足够的抗旱、抗涝、抗病虫害能力。”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刘春红 刘振兴 报道)
责任编辑: 籍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