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锐评 | 科技向善,伦理不可缺席

大众日报记者 李岳岳 邵方超 任宇波

2021-10-16 14:52:2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你们今后开发产品时,能否遵循个人信息采集的‘最小必要’原则?自动驾驶如果发生交通事故,该由谁承担违反注意义务的责任?”这个学期,上海交大开设了一门“人工智能思维与伦理”的课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从出行、娱乐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拓展应用场景,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人驾驶技术愈发成熟,让人们的出行更加安全、方便;无人超市、无人餐厅简化了复杂流程,实现点单、配送、付款“一键完成”;工厂自动化装置的运用,节省了时间和劳动力成本,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可以说,人工智能逐渐从前沿技术变成基础技术,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但与此同时,技术黑箱、算法偏见等名词,正在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带来了一系列伦理、法律和治理问题,成为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隐患。

人工智能是为人服务的。如果背离了这个初衷,人工智能的发展就会偏离轨道。不可否认,过去搞科研创新,很多过于偏重工具理性,只要求找到科学和工程目标的最优解,往往会忽略“人生的目的”“有温度的科技”等价值理性。如今,个人隐私泄露、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等问题的出现,跟这一偏向有很大关系。

开设这样一门课程,是就“科技与伦理”议题展开讨论的一个良好开端。目的就是为了让未来的精英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伦理、法律的关系,从事技术研发时能恪守道德法则,为未来工程师输入“科技向善”算法。课程在价值理性教育上所做出的积极探索,或许能够让理工科大学生在搞科研创新的过程中更富人文情怀,是十分值得推广的。(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岳岳 邵方超 任宇波)

责任编辑: 高翔     签审: 刘芝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