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为中华文明注入时代活力

大众日报记者 李岳岳 崔凯铭

2021-10-13 16:30:4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新征程上的期许,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两个结合”)。

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必须清晰理解和准确把握“两创”与“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两创”才能完成其现代化使命,在当代发挥其以文化人、再造文明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通过“两个结合”才能完善中国化理论体系,发挥其以理服人、扭转乾坤的伟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两创”夯实文化基础,“两个结合”引领理论方向,二者的有机统一,将塑造出更有时代活力的中华文明新形态。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以文化人”的使命

人既是社会的存在,也是文化的存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一代代中国人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在历史的文化母体中,人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在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人既改变着世界又改变着自身,孕育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文化品格,世代更迭,生生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想在现代世界里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就既要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传承的态度,也要时刻保持清醒反思和净化革新的自觉。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传统文化固然曾经塑造了许多人格可亲可敬的有识之士,同样也塑造了许多头脑不清的冬烘先生。必须把优秀的内核剥离出来,更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周易》号称群经之首,它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卦是龙象,坤卦是马象,因此中国人也将之概括为“龙马精神”,千百年来这已经成为中国人日用不知的安身立命之德。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以“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为特征的现代文化精神也逐渐融入进来,补充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救亡图存的革命文化一道完成时代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华文化精神再为之焕然一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应时代之需而转化自身的,哺育出中国人厚德自强、战天斗地、会通中西的文化性格。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其生命力,这是手段;在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以文化人”的使命,则是目的。  

适应中国自身文化的诉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它引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伟业,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和旗帜。

马克思曾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实现人类自由的一般规律,是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指南,其本身的彻底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更应该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的辩证特征在于,越是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越是能够反过来推进理论的说服力量和完善程度。实践证明,我们只有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适应中国自身文化的诉求,才能让这一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

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已经开创出成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到中国,克服“水土不服”的现实困境,解决了激进左派与保守右派之争的理论难题,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融到一起。虽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激进口号,但最终是马克思主义以辩证扬弃的方式践行了“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时代使命。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在文化理论层面,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时代化、大众化和中国化,充满异域风情的“洋面包”创造性转化成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本土菜”,戴着礼帽的马克思主义,穿上中国风的衣裳,成为融入中国性格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中国大众的日常语言体系,真正接了地气,终于领导了开天辟地的革命洪流,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价值互化与升华的生动典范。经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几代共产党人的努力,具有更为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正在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的实践推进,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通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马克思主义在“两个结合”中呈现的理论魅力,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文化支撑才具有更彻底的说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完成“两创”,就要借助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理论指引。正是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今天伟大成就,使中国从落后于时代到逐步追赶时代、引领时代,谱写了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从翻天覆地再到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它真正践行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统一的“两个结合”理念。这是过去成功的经验提炼,也是今后的探索指南。同样,在赶上时代并要超越资本主义时代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但要借鉴现代文化,还要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正是我们根据中国当前实际,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两创”转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下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在“两个结合”中呈现的理论魅力,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文化支撑才具有更彻底的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华传统文化相比较西方文化更注重人的整体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它倡导的“和”文化与马克思强调共产主义将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追求不谋而合。这恰恰成为我们今天创造文明新形态可资借鉴的优势。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融合意味着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展现的文化更新中获得中国人民的服膺和拥戴,正日益获得全世界人民的赞许和认同。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必将通过“两创”和“两个结合”带领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和自觉地不断开创中华文明新辉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单提平,单位: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岳岳 崔凯铭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崔凯铭     签审: 刘芝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