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随笔|进化的农村,让我更留恋!

大众日报记者 刘芝杰

2020-01-28 16:57:29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每年都要回老家过年,每次回家过年也都感受到农村在变,农民在变。今年的回乡虽然时间比以往更短了,但是所感受到震撼却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震撼不是来自硬化到每家每户门口的水泥路,也不是来自快要造成拥堵的大车小车,而是一种从农村生活环境到农民综合素质整体的进化所带来的的震撼。

一、有条件,讲卫生谁不会!

村里通自来水有些年头了,因为之前供水总是断断续续,各家一般都是自来水和自流井共用。这两年随着自来水24小时不间断供水和水质的提升,村里人的卫生状况,如火箭般提升。

有了稳定的自来水,加上农村改厕的好政策,村里人从旱厕一下子升级到抽水马桶时代。去年过年回家一直在担心,这抽水马桶冲走的大小便,只是到了每家每户院外一个密封的粪池,这满了可咋办?

今年回去,发现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很多人家的粪池已经埋入地下,不管是走在街上还是到了家里,都没有任何味道。很多人家的墙上,也有了定期上门打扫化粪池的小广告,我那“池满则溢”的担心很明显是多余了。

自来水的到来,还带动了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热水器+浴霸的组合,让村里人也能想洗澡就洗澡,镇上原来排队的澡堂子,据说已经关门。

用邻居我大叔的话说:“有条件,讲卫生谁不会!”

二、出去打工,不如在家闯一闯!

我们村属于半个山村,虽然有山有水风景不错,但是种地一直种的很辛苦。土地不够肥沃,灌溉大多看天,这一点那一点的地机器也无从施展。

显然,爱偷懒的年轻人,是不会再学祖辈手拉肩抗,收成看天的活法了。

早些年,有些头脑灵活的年轻人,都会去青岛打工。再后来,年轻人流行起去日本、韩国、新加坡“打洋工”,一去二三年,攒个二三十万,回家盖房子娶媳妇基本够了。

这两年,打工的那种清苦,那些收入,又逐渐满足不了年轻人的胃口,村里的小伙伴们想,在家里也要把钱给赚了。

就这样,村里有一半的青壮年,开始学开车,开的是各种“大车”。有拉煤拉铁矿的大货车,有拉水泥拉混凝土的罐车,有拉蔬菜拉海鲜的厢式货车……

开货车一个月万把块钱,虽然也很辛苦,但是既能照顾家庭,也能养活家人,大家都干得很卖力气。慢慢的,年轻人甚至都没了喝酒的习惯。

今年过年,很多自己买上“大车”当老板的小伙子们,已经在研究跑什么线路、如何配货更合理了。

两个刚买了“大车”的侄子向我透露,正在合计着再找几个人合伙,成立家公司,“有了公司,就能用公司名义去接‘大活’,这样利润率还能再高不少!”

三、村里的大喇叭,失业了!

熟悉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在一个村里,村委会的大喇叭,是村里传达各项信息的最重要工具。小到收电费,大到通知开会,大喇叭都不可或缺。

移动互联网的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村里这两年建起了不知道多少个微信群,有全村大群,有妇女主任建的汇集全村女同志的“美女群”,还有根据村里各个区域划分的小群。有了这些微信群,村里的各项通知直接发到群里@全体村民,既方便送达率又高。

就拿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治来说,从年前村里大群就有很多村民转发各种信息,对权威的,大家迅速达成一致,互相提醒;对一些谣言,一发出来就有人会提示这是谣言不要乱传。并且早在大年三十前,村里人就达成了不走亲戚的共识。到了正月初二中午,村妇女微信“美女群”还督促村两委封锁了全村的道路。

“都是一个村的,有啥事微信群里都能讨论,谈不拢的还能搞个投票,大家的想法一清二楚。”作为我村“美女群”活跃分子的二嫂,认为手机上的社交软件,让全村管理更透明了,实现了真正的“自治”。

作为一个曾经一度对家乡发展前景略感迷茫的人,这个2000多人口村庄短短几年时间的进化,让我感到欣喜,并且对以后我村的发展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 刘芝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