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高铁看山东|滴~德州东站到了!

大众日报记者 贺莹莹

2020-09-30 13:01:4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大众日报客户端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们即将到达德州东站。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德州市拥有“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中国粮油食品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城市名片,被命名为“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9月30日一大早,在北京工作的谢娜乘坐G177次列车从北京南到德州东,“之前回个家都‘怵头’,现在一个半小时车程就能到家,随着德州高铁‘朋友圈’扩大,去哪里都特别便捷,坐动车像坐公交一样畅通,周末也能常回家看看。”谢娜高兴地说道,近几年家乡变化日新月异,出了高铁就能明显感受到,道路越来越宽,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德州是龙山文化重要发祥地,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的交汇之地。千年古运河穿境而过,明清时期曾是全国33个工商重镇之一。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发端于此,儒学大师董仲舒、大书法家颜真卿、智圣东方朔等先贤在此留下辉煌足迹。

战略交汇、前景广阔。德州市是山东省唯一一个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德州“一区四基地”的发展定位,即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以及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与正在建设的雄安新区直线距离160公里,是山东省对接雄安新区的“桥头堡”。同时坐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众多战略机遇。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交通主枢纽城市和区域物流节点城市,连接华北、华东和中原三大经济区,北接首都经济圈,南望长三角经济圈两大“世界级城市群”,1日生活圈涵盖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石家庄等大中城市,覆盖人口近3亿。京沪、德石、济邯、德大铁路、京沪高铁、太青客专“三纵三横”铁路网,京沪、京台、青银、德衡、德滨、德上“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穿境而过,40分钟到天津,70分钟到北京,4小时到上海;与中国2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全国近一半的地级市直通高铁;距济南遥墙国际机场100公里,距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00公里;距河北黄骅港150公里,距天津港、青岛港300公里,可实现“1小时上天”、“2小时入海”。

资源丰富、要素齐全。德州水电资源丰富,拥有千万方以上水库9座,实现黄河水、长江水双水源保障;境内华能德州电厂是山东电网主力电厂,总装机容量263万千瓦。人力资源充裕,拥有49所高校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每年培养各类高中级职业技术人才20余万人。土地资源丰富,能够满足企业用地需求。金融保障突出,连续九年举办京津冀鲁资本与技术交易大会,年交易额均在千亿元以上,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7家,上市公司9家。科研环境优越,是京津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5家(国家级4家,省级47家,市级304家),重点实验室131家(省级7家,市级124家)。德州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高标准推进建设高科技孵化园、国际合作招商产业园,全力打造创新创业、开放合作新高地。

重商亲商,发展优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成立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书记市长“双组长”负责制;牢固树立“亲商、重商、安商、尊商”理念,持续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城市信用指数,德州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38位。同时,出台了《关于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见》《德州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德州市招商引资激励办法(试行)》《德州市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人才支撑计划》《德州市“双招双引”商务接待和交往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真正让客商在德州投资放心、发展安心、干事顺心、创业开心、生活舒心。

全市综合情况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山东省统计局统一核算并反馈,全市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据为3022.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1.88亿元,下降0.2%;第二产业增加值1263.7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1446.69亿元,增长8.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1:42.6:46.3调整为10.3:41.8:47.9。人均生产总值52295元。

常住人口保持平稳。年末常住人口574.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4.8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03%。全年出生人口5.84万人,出生率9.78‰;死亡人口2.9万人,死亡率4.86‰;自然增长率4.92‰。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6771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9553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1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9%,低于3.5%的年度控制目标。

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6.84万户,比上年增长19.7%。其中,新登记企业2.53万户,增长34.2%。年末,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42.72万户,增长6.8%。

三大攻坚战稳步推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化解不良贷款64.96亿元、风险贷款22.49亿元。争取再融资债券47亿元,全部覆盖当年到期偿还的政府债券,新增地方政府债券58.9亿元、增加19.6亿元。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投入扶贫项目资金2.66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2个,资助贫困学生3210名,救治贫困患者4.07万人次,改造危房1090户,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贫困村6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新进展。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改善1%和1.9%,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51.5%。落实煤炭消费压减工程52项,新增城市(县城)清洁取暖面积634.4万平方米,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19万户。整治黑臭水体2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平方公里。

目前,德州市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五大战略新兴、四大传统优势、新基建产业的“541”产业体系,确定33个重点产业链,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书记市长任总链长,33位市级领导同志任链长,聚焦“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统筹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做大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做优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新基建建设,全力打造“活力德州、智造名城”。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贺莹莹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禹亚宁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