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高铁看山东|滴~枣庄站到了!
大众日报记者 王德琬
2020-09-30 16:59:0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坐着高铁看山东,大众日报客户端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们即将到达京沪高铁线上的中间节点——枣庄站。依偎微山湖,怀抱大运河,枣庄不仅是山东省的“南大门”,还是科圣墨子的故里、铁道游击队的诞生地、台儿庄大战的发生地。
处在京沪高铁中间点的枣庄,距离京、沪均约为650公里。枣庄市薛城区煜晟陶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传军告诉记者,他由于生意往来,经常去北京、上海出差。“之前没有高铁,自驾去京赴沪需8小时,乘坐特快列车需9个半小时,乘坐动车需5个半小时。而京沪高铁开通后乘坐高速动车入京赴沪仅需2个多小时,高铁是出行首选,乘坐高铁就像乘公交出行一样方便、快捷。”
不仅是枣庄人出门方便,外地人来枣庄也方便。枣庄旅游资源丰富,是短途旅行的代表城市,境内台儿庄古城、微山湖红荷湿地等景区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早就听闻天下第一庄——台儿庄古城的大名,我趁着周末带家人孩子来看看,坐高铁很快捷,出了车站还有直达景区的BRT,太方便了。”北京游客付扬告诉记者。“高铁时代”带来了人流物流的集聚,恰如源源不断的动能激活了城市的发展活力。
“鲁风运河 生态枣庄”的靓丽名片
枣庄市处于山东省南部,辖薛城、山亭、市中、峄城、台儿庄五区和滕州市、枣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政辖区面积4564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24万人,常住人口393万人。
枣庄是一座生态之城。境内山丘、河湖、水库众多,拥有台儿庄古城5A级景区、冠世榴园、微山湖红荷湿地、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京杭大运河、京沪铁路、京沪高铁、京台高速等穿境而过,随着蟠龙河整治和世纪大道“一河一路”建设、新台高速、枣菏高速、枣庄机场、庄里水库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加快实施,长远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枣庄是一座文化之城。境内分布着古滕国遗址、古薛国遗址、北辛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古称“三国五邑”之地。孕育了中华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以及毛遂、匡衡、贾三近等历史文化名人。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业——中兴煤矿公司,并发行了中国最早的工业企业股票。铁道游击队和台儿庄大战在中国近代史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枣庄是一座创新之城。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起爆点和突破口,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扎实推进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综合体系。中科院化工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山东分院、常州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枣庄分中心、浙江大学山东工研院等一批创新平台蓬勃兴起。2019年,全市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达到389个,9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3%。
枣庄是一座转型之城。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引领,围绕“先把枣庄经济搞上去”目标,聚焦创新、决战产业、主攻项目、突破园区、融合城乡、普惠民生,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双招双引”,整合资源做优做强高端装备、高端化工、大数据、锂电、光纤、医养健康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力加快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显著:
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693.91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4:43.5:47.1。人均生产总值43100元,增长3.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7.26亿元,增长0.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8.7%。在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枣庄市位列第7名,进入第二梯队;双招双引考核,位列第3名,进入第一梯队;首次拿到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单项奖励。
改革攻坚持续发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围绕“9+2改革攻坚行动”扎实推动各项改革工作落实落地,推动“放管服”改革攻坚,出台《关于深化制度创新加快流程再造打响“枣办好”政务服务品牌的实施意见》及10项专项攻坚方案,形成了“1+10”制度体系,全面推行“一章审批”“一次办好”改革,230项市级事项下放区(市)实施。
脱贫攻坚质量提升。建档立卡4.6万户、10.7万人全部脱贫,继续享受政策扶持。市级列支专项资金1.29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3个,带动贫困户12738户、27328人增收致富。3.5万贫困户家中通上自来水,2.7万贫困人口实现外出务工。
污染防治效果明显。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较好,优良天数比率59.9%,提高16.8个百分点,改善水平居全省第1位。6个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87.5%。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化解大班额,开工项目14个,完成投资3亿元。市医养康复中心争取专项债券1亿元。全市建成区绿地率36.62%、城市污水处理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加强社会治理。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建设、法治街道创建、法治乡村三年行动。开展优化法治环境“4567”专项行动,打造党政一体法律顾问三级全覆盖新模式。扎实开展平安枣庄、食安枣庄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大快严”集中行动,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改善。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德琬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鞠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