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高铁看山东|滴~淄博站到了!

大众日报记者 杨淑栋

2020-09-30 22:51:4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我家距离淄博北站只有2公里,去济南只需要20分钟,不必非要离乡背井去打拼。”9月30日,淄博高新区北石村的赵新鹏告诉记者,十年前他到济南工作,虽然收入不错,但省城的高房价依然让他感到买房压力巨大。自从听说淄博要建高铁北站,他便打消了在济南安家的念头,而是在高新区买了新房。“我只不过需要早起半个小时,就省下了几十万元。”
“现在北站附近修了好几条大路,绿化景观也很漂亮,这儿早已不再是过去偏远乡村的样子。”赵新鹏说,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十分明显,他越来越觉得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淄博,简称“淄”,是山东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山东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工业城市。全市下辖5个区、3个县,总面积596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70.2万人。

淄博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省中部,南接临沂,北接东营、滨州,东接潍坊,西接省会济南,位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与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交汇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次中心城市。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淄博市是典型的依托资源开发而兴起的老工业城市,近现代工业已走过了110多年的历程,是全国全省重要的新材料、化工、医药、装备制造基地。近年来,淄博市成功列入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方面三次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激励。今年1月,第三届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活动在淄博举办,“淄博经验”向全国推广。

全市突出“五个优化”加快技术改造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分产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支持传统产业优化技术工艺、优化产品体系、优化产品质量、优化产业链条、优化经济效益,加快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淄博市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落实省智能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300项市级重点技改项目,上半年开工重点技改项目256项,开工率85.33%;109个项目入选第一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54个重点项目列入省高端化工项目库;出台加快5G网络建设实施意见,培育23家智慧工程、139个智能车间,新增上云企业2000家;持续压减低端落后产能,高强度推进煤电机组关停工作,年内关停小火电机组10台,年度压减煤炭消费115万吨;加强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同比降低8.54%,为动能转换腾出了资源空间。

同时,淄博市编制实施“四强”产业(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医药、电子信息)攀登计划及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分产业行动计划,产业链群聚合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四强”产业倍增发展。淄博通过招商引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上半年,全市累计到位市外资金(内资)252.6亿元,其中省外资金226.7亿元,同比增长50.5%;新引进过亿元产业项目125个(完成工商注册和项目立项),其中“四强”产业占比58.4%,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8亿美元,同比增长8.8%。

陶博会上展出的生肖陶瓷艺术品。

文化与旅游:

淄博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最早兴起了蹴鞠运动,齐国都城临淄被国际足联认定为世界足球起源地。淄博市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手工业专著《考工记》、第一本农业专著《齐民要术》以及最早阐述服务业的专著《管子》。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源之一。淄博市已连续举办十七届齐文化节,紧贴时代脉搏,让更多的人通过齐文化节和齐文化认识淄博、关注淄博。

淄博市博山区是中国陶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琉璃四大官窑和五大陶都之一,特别是琉璃技艺更是独树一帜,有着“世界琉璃看中国中国琉璃看博山”的美誉,是科技史学界公认的“明清时代琉璃制造中心”。作为电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的拍摄地,这里的风土人情、陶琉文化逐渐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淄博是山水结合的组群式城市,拥有多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淄博市以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为统领,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强化“有解”思维、平台思维,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绩显著。2019年,淄博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300万人次,国内外旅游总收入740亿元,分别增长8.8%和12%。全市旅游休闲及相关产业预计增加值为27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4%。2019年淄博市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实现核销631万元,直接拉动文化消费5353万元,拉动比为1:8.5,位居全省前列。

中郝峪村民靠乡村旅游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实效显著: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淄博市聚焦8.6万户15.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聚焦474个贫困村稳定退出,坚持问题导向,树立有解思维,补齐短板弱项,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年以来,淄博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7679万元,同比增长19.7%。其中:中央2093万元,同比增长85.6%;省级10217万元,同比增长21.9%;市级12612万元,同比增长14.5%;区县级12757万元,同比增长16.4%。

各扶贫项目也开工建设正酣。淄博市总投资1.24亿元,实施2020年产业扶贫项目49个,目前已全部开工,截至9月17日,完工33个,完工率67.4%。2016年以来,淄博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89亿元,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特色“种养加”、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产业扶贫项目786个。截至目前累计收益1.33亿元,惠及贫困人口20.39万人次。

同时,淄博市加快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加快安置社区建设进度,累计投入5.2亿元,一期3处外迁安置社区42栋住宅楼全部达到搬迁入住标准,其中:常家镇社区已搬迁入住。二期2处外迁安置社区13栋住宅楼主体全部封顶,年底前将全部实现搬迁入住。统筹产业园区建设,开展“春风行动”,安置滩区劳动力。淄博市推广“三变五合”模式(“三变”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五合”即组建资产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股份合作社、置业股份合作社、旅游股份合作社),推动滩区土地流转、集中经营,有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淄博麦田音乐节

活力、开放的新淄博:

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提出,要提高城市的“时尚气质”和“活力指数”,打造活力、时尚、宜居城市。今年以来,淄博各种大型活动不断,城市活力、开放的气质日益凸显。

8月21日至30日,在新建成的淄博市会展中心,2020首届淄博青岛啤酒节盛大举办。本届啤酒节融合了啤酒、音乐、美食、运动、展览、文化等多元内容,着力打造以“齐聚淄博 干杯世界”为主题的全民盛宴。本次啤酒节为期10天,自开幕以来,吸引了近30万市民参与,销售啤酒180余吨。

间隔不到一个月,由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张店区人民政府、淄博经开区管委会和太合音乐集团联合承办的“2020淄博麦田音乐节”,于9月19日至20日在淄博孝妇河湿地公园阳光沙滩演出。薛之谦、痛仰乐队、二手玫瑰等知名音乐人和乐队轮番献唱,两天时间共吸引了超5万歌迷前往。据统计,淄博本市观众占总人数的30%,山东省内观众占70%,省外观众占30%。

此外,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同样代表了城市活力指数、年轻指数乃至幸福指数。夜经济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生活质量、消费水平、开放度、投资软环境及经济与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去年12月,淄博市印发“推进夜间文旅经济发展”相关实施方案。这一繁荣淄博夜经济首个实施方案的出台,使得13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10个精品夜游线点亮淄博夜经济。

当前,淄博市正在通过改革开放赋能,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淄博的城市历史、自然风光、特色文化、城市品位和发展潜力,打造淄博城市品牌,尽显城市魅力,激发城市活力。

济青高铁淄博北站

高铁带来的获得感:

淄博北站位于淄博市高新区,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铁路车站,也是济青高速铁路的中间站。2015年12月24日,淄博北站开工建设。2017年8月,淄博北站完成主体建设。2018年12月26日,淄博北站投入使用。

“现在20分钟到济南,1小时到青岛,2小时到北京。不必等放假,周末就能带孩子去玩,不用再把时间浪费在路上。”“我要到沈阳去,这样乘坐高铁比较方便,我计划是当去,第二天晚上就能返回来了,非常方便快捷。”“我们从桓台到这边二十多分钟,然后到济南东也是二十多分钟,时间上缩短了很多。”在淄博北站,乘客们纷纷点赞济青高铁通车后便利。

淄博科学城(原高铁新城)效果图

一座淄博北站,带来了一座淄博科学城(原“高铁新城”),以及区域内的配套的完善与升级。目前来看,淄博北站片区的交通状况改观巨大。

2017年,济青高铁淄博北站路网及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高新区的“一号工程”。淄博高新区管委会调集精兵强将成立了建设指挥部。为打造淄博这个“新门户”,高新区投资约45亿元,在济青高铁淄博北站路网范围内规划了“五纵五横”10条市政主干道以及6条综合管廊,并配套建设猪龙河水系景观工程。

同时,淄博科学城科创中心(一期)项目作为淄博科学城的先导板块正在建设中。该项目北到齐祥路,东到东猪龙河,南到齐和路,西到西五路。规划用地面积约为6.1万平方米(约91.5亩),总建筑面积约为27.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为21.1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为6.5万平方米,总概算投资约为20亿元。工程主要包括科创服务中心、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创中心、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疗科创中心等四栋塔楼及裙房。主要用途为科学研究,可容纳15000人办公。

今年7月,淄博科学城科创中心(一期)项目,A2#楼裙房一区、A1#楼裙房十二区完成正式封顶。整体项目计划明年7、8月份投入使用。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淑栋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