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振兴一线报告|“三联三化”,把山东农科成果种进丰收里
大众日报记者 马玉峰 赵君 从春龙 马立莹 禹亚宁
2020-10-17 07:15:2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怎样才能知道一个苹果甜不甜?
最直观的办法:切开,尝尝!
10000个苹果那?
都切开尝尝显然不现实!
何况,如果这是10000个即将出售的苹果,都切开了,就没人要了!
在山东栖霞,一套由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苹果智能无损分选和包装线”的设备,可以在不用切开尝的情况下,对苹果糖度、硬度、内部颜色、内部缺陷等内在品质进行分级归类,当然这套设备还能对着色、形状、尺寸、重量等外在品质进行筛选分级。
经过对内在品质的测定和外观的筛选,栖霞苹果就能按等级品类自动打包推向市场了。
这是山东实施科技“展翅”行动服务乡村振兴的众多亮点之一。
“展翅”行动的另一个成果,是摸索出了科技与农业融合模式——“三联三化”模式,即:推动科技联结农业、科研院所联结农村、科技专家联结农民,逐步实现农业智慧化、优质化、品牌化!
在距离栖霞西南方向600多公里的东明县马头镇,麦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国兴,一边赶着收割大豆,一边操持着冬小麦播种,正忙得团团转。
“今年,我们种的大豆‘齐黄34’,打破了黄淮夏大豆高产记录,每亩产量达353.45公斤。”
“现在种地,离了科技真不行。没有好种子、好方法,合作社根本走不到今天。”
马国兴连连感叹。
让马国兴这么有底气的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王法宏的悉心指导。
王法宏研究员给当地带来了“两深一浅”轻简化小麦栽培技术。
通过深松作业、分层深施肥和适墒浅播,良种配上良法,每亩播种量由40斤降到16斤,机械作业量也相应下降,还能增产7%到10%,整体下来每亩地能较之前多赚100多元。
更让马国兴等种粮大户安心的是,随着王法宏研究员的到来,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将小麦博士工作站建到了马头镇的田间地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菏泽)小麦产业技术研究院也在不久前落地。
研究院统筹全院力量,及时对接产业难题,边研究边推广、边创新边转化。像这样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省农科院已经建了55个,基本建成对全省主要优势农业产业全覆盖的战略支撑体系。
大众日报派出的16路乡村振兴调研采访记者发现,在广大的山东农村地区,各大高校院所如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及省内高校院所,也纷纷在山东农村地区建起一个个“院士工作站”“大棚实验室”,院士与农民起了做邻居,农民成了为专家做实验“技术员”。
“‘三联三化’模式的实质是深化科教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科技加持,让农业越来越有含金量。”
“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让农业科技的翅膀硬起来,科研专家沉下去、科技成果落下去,实现了翅膀动起来飞起来。”
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如是说。
为了不让走出去的农业专家们有后顾之忧,山东省农科院在全国科研单位中率先出台破除“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十条意见,9种情况可直聘四级及以上研究员。
用李长胜的说法,这是促使更多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写进丰收里。
农科“三联三化”模式在推动山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形成中的成效是明显的:
·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两年增加1.3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两年增加4.8个百分点
·全省“三品一标”有效用标总数9170个
·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60个、企业产品品牌500个
均居全国前列
欲了解更多农科“三联三化”成果的用户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大众日报记者发回的专题报道。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玉峰 赵君 从春龙 设计 马立莹 报道)
责任编辑: 禹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