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振兴一线报告|以“特”为美,齐鲁乡愁入画来

大众日报记者 马玉峰 杨学莹 晁明春 张环泽 高翔 马立莹

2020-11-03 07:00:2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春夏可踏青赏野花,秋冬可围炉观雪景。”

时间似乎并没有在平阴县玫瑰镇夏沟村留下多少痕迹,站在街口,依稀还能看出这个村子几十年前的模样,门前石阶、过顶圈梁、古树老宅,一切似乎没有改变,街巷里石板路斑驳厚重,矮墙古朴、窄巷深幽,置身其中,颇有时空穿梭之感。

“一个人可以到大城市里生活,可以到远处流浪,但是老家那座小院落能够让其温馨安定。这是情感的归宿和慰藉的来源。”

平阴县博物馆老馆长翟建平用10年的时间,走遍平阴县的山山水水,考察境内368个乡村,拍摄图片50000多张,完成《我的乡村,我的记忆》系列书籍,为平阴县境内古村落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美丽乡村建设既不是‘涂脂抹粉’更非大拆大建。保留乡村特色,留住美丽乡愁,对于凝聚农民的情感认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副主任王颖认为。

大众日报记者在调研采访中看到,“以多样化为美,一大批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齐鲁大地上。

点击请看11月3日大众日报3版相关内容

山亭区山城街道兴隆庄社区曾经是当地有名的“穷命庄”,过去全村103户守着“石院、石墙、石房”受着穷。当地政府在将村民搬迁到山脚下大幅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引进一家企业进行保护性开发,老村子变成了“石头部落”景区,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老村虽然变成了4A级景区,可是村子的外形没变,“乡味”“乡情”还在。天南地北的游客老远来就是为了看看小时候的山村模样,住住石头民宿,寻找乡愁记忆。

坚持村落空间、历史和风貌完整性的有机统一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

生产生活环境保护与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并重

让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乡村旅游、民俗文化和生产生活相融合

通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传统村落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山东的美丽乡村不仅留住了“乡愁”,也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各地的一些具体经验做法可点击文末链接进入大众日报记者发回的专题报道。

“乡土特色的延续既要输血更要激发乡土文化的造血功能。除了地方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制度保障,社会力量与民间资本有序合理地参与外,更需要充分发挥当地村民的能动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在深度挖掘和传承文化根脉的同时,进行产业化升级,创造性转化,培育出让村民能够致富,让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以人心‘活’,产业‘活’,促进文化‘活’,激发乡土文化的内生动力,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具有新的内涵、产生新的凝聚力。”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副主任王颖如是说。

专题报道:山东乡村振兴一线报告

责任编辑: 高翔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