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振兴一线报告|但求所用,山东乡村的“敛才”之道
大众日报记者 马玉峰 王兆峰 李媛 纪伟 李伟 巩晓蕾
2020-11-01 06:52:2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里的一句台词曾火遍全国: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
套用在乡村振兴上:人才是重中之重!是关键!
一直在外地做电商的大学生曹凯今年回村了。
回来以后,曹凯成了郯城县花园镇李村乡情草编合作社理事会成员。
至今他已经给村民办了两场电商培训班,开了三家网店,将村里的草编产品推向了全国。
“希望以后能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回村,让我们的合作社越办越红火。”曹凯被村支书李敬称为难得的人才。
而对曹凯来讲,把自己的技能经验得到充分发挥,找到干事创业的舞台,是能否长远潜心留下的关键因素。
“累计培育本地农民3000多人次,外地学院1万多人,帮助500多农民获得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这是青岛沙北头庄户学院成立四年来交出的成绩单。
农民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庄户学院从2016年成立以来,课程安排始终以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通过技术培训解农民燃眉之急,一直叫好又叫座。
庄户学院里没有名家大咖,都是合作社、种植大户、蔬菜购销大户、蔬菜加工企业等具有一线操作经验的能人现身说法,经验丰富且通俗易懂。
如今,“庄户学院”在青岛的即墨及临沂、滨州、菏泽等地都先后开设了流动讲堂,成为全国有名的“取经之地”。
“引得来”“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点。
“1+3+N”则是山东省从顶层设计上解决上述问题推出的系列政策:
1——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聚焦乡村人才的培育、引进、评价、激励、保障和服务,包括每年遴选3000人纳入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后备人才库、每年分级组织不少于10000人次的各类人才到基层服务等20条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
3——探索建立三项基层职称制度,发挥职称“指挥棒”作用,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
■建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在东营市率先开展职业农民职称制度试点的基础上,2019年将试点范围扩大至14市,今年已在全省全面推开。目前,全省已评出新型职业农民高、中、初级职称976人。
■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制定专属乡村教育、医务人员的职称制度,实行单独分组、单独标准、单独评审,并设置正高级职称,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发展。
■建立基层人才职称“直评直聘”绿色通道制度。建立乡镇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在基层工作10年、20年、30年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直接申报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评审通过后即可聘用。目前,已有1万多人通过“直评直聘”方式获得中高级职称并落实了待遇。
评审对象既可以是“土专家”“田秀才”,也可以是返乡大学生,还可以是有技术有项目的归乡创业者。只要是有技术有能力,愿意在农村干事创业,参与到乡村建设,带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人,都可以参加评审。
N——在制定各类人才政策时,坚持向乡村人才倾斜。如今年出台的《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实行向基层人才倾斜的岗位设置制度,分步提高乡村基层的高级岗位设置比例,规划到2022年,高级岗位设置比例从5%提高到10%,到2028年提至15%,2035年提至20%。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大众日报记者在调研采访中发现,通过各种形式的“外引内培”不拘一格聚人才,一大批适用型人才已经奋战在山东乡村振兴一线。
当然,广大农村一线人才缺乏的状况要从根本上改变,并不是靠一两项政策在短时间内就能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关专家和一些做出有益探索的地方给出了建议,可点击文尾链接进入大众日报记者发回的专题报道了解详情。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强力支撑。山东省通过搭建舞台,外引内培,有的放矢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因地制宜培育本土人才,效果明显。成功的经验就在于这样:对于引来的人才,通过精准扶持,引得回、留得住;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培养更多的本土‘能人’,让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希望的田野上奔跑追梦,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董振华对山东的做法予以了肯定。
责任编辑: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