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亮点|前兴隆村的“兴隆”路;德城区“社社”联合唱响“富民曲”;招远农业园区管理用上物联网
2020-10-12 06:21:4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肥城市
前兴隆村的“兴隆”路
□记者 姜言明 通讯员 李胜男 周鑫明 报道
10月10日早晨六点,天蒙蒙亮。在肥城市前兴隆村内滕头园林内,几名农户正在对树苗进行养护作业,大家几人一组,干得十分起劲。记者在此看到,这个园林有20多位村民过着“上班下班”的生活。他们作为汇隆劳务股份合作社的雇用人员,一天工作8小时。
汇隆劳务股份合作社是前兴隆村三个合作社之一。前兴隆村位于肥城市湖屯镇东南部,村庄共有524户1887人。如今村民全部住进了楼房,有人盖起了大棚,有人干起了电商,村集体收入达到300余万元。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前兴隆村是个典型的穷村乱村弱村。不靠厂、不临矿,无区位优势,村民土里刨食、靠天吃饭;村党支部书记走马灯一样曾经一年换了三任,村集体负债240多万元,软弱涣散“帽子”一戴就是十几年。
要说是谁扭转了局面?村民们都说,这离不开现在的村党支部,这个班子有正气、干真事。2010年,村里获取了上级扶持资金。有了资金,为下一步上项目、兴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搭起“戏台子”后,村党支部坚持“两条腿”走路。对外走出去,四下浙江争取项目,经过多次对接,成功与浙江滕头园林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建设苗木花卉基地,发展苗木种植,逐步形成面积达2000亩、品种40多个、2万余棵的规模产业。先后又通过成立合作社,解决了村内劳动力就业、投资置业等问题。先富起来后,前兴隆村不忘带动周围村居,吸纳周边13个村,带动55名贫困户顺利脱贫,市级贫困村贾庄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
德州市德城区
“社社”联合唱响“富民曲”
□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方志勇 报道
再过三天,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镇焦庄村的110亩夏玉米就要收割了。10月10日,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佳荣种植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张成岗忙得不可开交,与村里的林生专业农机合作社沟通机械安排,还要与聊城兴兴食品厂联系接下来的小麦种植事宜。“今年的春玉米也是企业订单式种植,他们统一供种供肥供技术,也统一收粮食,我们负责保质保量种好我们的庄稼。”他在一片玉米田前站定,一边剥开一个玉米,一边对记者说道。
焦庄村曾是一个落后村,变化始于2017年9月,村子在全市率先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把群众组织起来规模经营、抱团发展。至2018年底,全村338户村民将近2000亩耕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基本实现了对所有村民的全覆盖。之后,与山东种业集团合作,发展订单农业,让焦庄村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
“在这之前,我从没听说过啥叫‘边行效应’,也没意识到光照对玉米来说那么重要。”佳荣种植合作社会计张光立今年56岁,2019年,焦庄村与企业建立合作后,他与其他合作社管理人员统一接受了山东种业集团的技术培训,在企业的技术指导下,合作社采用“粮油间作”(3行高叶酸玉米+5行大豆)套种模式,种植高叶酸糯甜玉米110亩、大豆200亩,单季折合每亩净利润约1129元,总的毛利润35万元,实现了产量、效益“双丰收”。
“套种的好处是每一行玉米都能享受‘边行’待遇,光照充足,产量就高,今年我们的小麦也开始跟企业合作,已经定下了聊城兴兴食品厂,来年应该又是一个丰收年。”张光立告诉记者,现在由支部牵头,吸收农机、种植、农资等专业合作社成立联合社,实现了对本地机械、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有效整合。截至目前,通过“社社”联合模式,合作社已节约成本10万余元。
招远市
农业园区管理用上物联网
□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徐进 报道
日前,记者来到招远市大户陈家村,在漫山遍野的葡萄园、苹果园里穿梭,就看到“知青苑”三个大字。这就是陈仁芳的葡萄园了。“黑夏葡萄已经卖得差不多了,阳光玫瑰正是集中上市的时候,很多人都开车到园子里买。”陈仁芳一边忙着一边招呼记者。
“我承包的这9亩地,日常管理基本都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葡萄园里都装上了水肥管理系统,一旦缺水了,系统自动检测,由园区水肥管理园统一浇水、施肥,安全不用我们操心。葡萄修剪、套袋、病虫害方面,也有专人进行指导。”陈仁芳告诉记者,园区农业设施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现代化改造,道路全部硬化,抽沙压土改良土壤,解决了个体农户无力承担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投资300万元引进开发“大户庄园安全农业云”系统,搭建农业物联网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土壤监测、滴灌、水肥一体化全覆盖。
大户陈家村的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统—分—统”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统”—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进土地流转集中;第二个层面,“分”—专业人才分包经营,激活发展内生动能;第三个层面,“统”—庄园统一运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发挥党组织对区域资源的全面统筹能力,由大户庄园农林专业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建园、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全程实施社会化服务,落实病虫害绿色防控、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全覆盖,园区产品全部通过“三品一标”认证。
大户陈家村党建融合发展区工作人员王招玲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出效益,大户陈家村在中科院帮助下投资搭建了农业物联网智能化管理平台,自动化实施土壤监测和滴灌、水肥一体化,对农产品实行全程追溯、网上销售、远距离控制。
责任编辑: 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