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亮点|“科研芯”擦亮苹果招牌

2020-10-17 07:22:4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看亮点】

枣庄市薛城区:蛋鸡有了“六星级”的家

□记者 张环泽 报道

本报枣庄讯 10月12日,记者走进位于枣庄市薛城区常庄街道辖区内的健袖农业示范园,六栋现代化生态养殖成鸡舍整齐划一,其中两栋“与众不同”。原来,企业新引进了两套世界领先的德国大荷兰人自动化先进喂养设备,让薛城蛋鸡拥有了一个“六星级”的家。

该企业斥资400余万元引进的全套自动化喂养设备,可以通过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排气和废物处理,实现自动供料、供水、收集鸡蛋。一栋产蛋舍只需一名员工,就可以管理5万只母鸡,同时鸡舍还开创性采用高压空气清理鸡舍粪便和饲料残渣,即时清洁鸡舍卫生,鸡的生产环境好了,产出的蛋也更加“绿色健康”。

薛城区立足科技服务乡村振兴,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抓手,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发展,依托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让农业借助科技的力量腾飞起来。

薛城区依托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项目,建立了集生产管理、质量监控、溯源追踪、执法监管、智能分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信息处理平台。与此同时,薛城区还将19个规模化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和15家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作为追溯监测点,分别作为区级监管平台站点之一,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信息化监管。

薛城区还积极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合作,每年利用教育培训项目,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现场观摩,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农业信息化知识更新培训行动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定期举办各类农业人才培训班。积极组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参加农交会等展览交易会,拓视野、长见识、提素质。

栖霞市:“科研芯”擦亮苹果招牌

□记者 从春龙 报道

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通过传输带进入分选机后,通过智能系统对着色、形状、尺寸、重量等外在品质进行筛选分级,初步分级归类后的苹果再通过软件检测系统进行无损红外扫描,对苹果糖度、硬度、内部颜色、内部缺陷等内在品质进行分级归类,测定内在品质……这个金秋,一个个栖霞苹果用上智能分选设备。

这套设备专业名称为“苹果智能无损分选和包装线”,由栖霞本土科技企业拓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公司董事长迟伟说,这是他们与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电子所等4家单位合作,开展的苹果智能分选及包装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记者了解到,在栖霞,苹果种植面积128万亩,年产量220多万吨。针对苹果这一传统产业面临的品种老化、树龄老化、品质退化等问题,栖霞市通过外招内引、联合共建的方式,搭建高层次科研平台。引进束怀瑞院士工作站,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合成立苹果产业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联合成立苹果试验站,先后引进高层次果业专家22名,引进国内外苹果新优品种56个。加强技术指导,为老劣果园更新改造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如何实现农机农艺结合?栖霞市面向全国招聘39名年轻项目经理,选派到产业园创建先行试点村,利用无人机、割草机、水肥一体化设施和大数据,从事果园的管理工作。栖霞还全面实施“苹果全产业链提升工程”,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苹果深加工等相关产业串珠成链,推动产业“接二连三”,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有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齐河县:集成技术助力粮仓丰产增效

□记者 张双双 报道

“今年,从播种开始严格按照丰产增效技术种植,玉米平均亩产900公斤,比一般地块要高100公斤,比去年高出150公斤。”10月10日,齐河县华店镇后拐村种粮大户赵金城家的120亩玉米即将收获完成。他说,前期播种深度控制在4厘米,有助于形成壮苗,提高出苗率,同时,通过调整行距与株距可以比一般地块多种植600多株,加上后期精细化管理,产量比去年有了较大提高。

齐河是粮食大县,素有“黄河粮仓”的美誉。为了探索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新模式,齐河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专项,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联合实施了粮丰工程项目,项目核心区面积500亩,示范区2000亩,辐射面积50000亩,打造了品种展示区、技术攻关区、模式集成区,积极探索构建高产稳产、协同高效的鲁北区域绿色丰产增效技术模式。

为强化科技兴粮,健全服务体系,齐河加大关键技术环节投入,实施了2万亩水肥一体化项目、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项目等,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集成推广“全环节”绿色高效技术。聘请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山农大等专家,常年担任粮食生产技术顾问,定期举办技术讲座,成立了由中高级专业农技人员组成的“专家讲师团”,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年累计培训5万人次。在此基础上,齐河大力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小麦生产重点推广了统一优质品种、宽幅精播、氮肥后移等“七配套”集成技术,玉米生产重点推广优质耐密品种、机械单粒精播、适期晚收等“七融合”集成技术。在集成技术的支撑下,齐河小麦、玉米用种量分别减少23%和47%,农药利用率提高10%,防治效果提高15%,秸秆精细化全量还田、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现节水2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10%,粮食生产迈向绿色和高效。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