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客厅·书记校长访谈录|郭善利:在深化校地校企融合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记者 梁旭日 张召兴 李欣苁 张子良 鞠杰 于海员 策划 兰传斌 王桂利

2020-11-13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最强音。2020年,山东高等教育在2019年全面起势基础上,乘势而上,紧紧围绕八大发展战略和“十强”产业,高歌猛进,涌现出一大批“高质量发展”的典型高校。为更好服务我省高质量发展,形成叫得响、可复制的经验,山东省教育厅与大众日报联合发起“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大型主题活动,同时重磅推出“会客厅·书记校长访谈录”系列专访栏目。本期节目,记者对烟台大学校长郭善利进行了专访。

郭善利在受访时表示,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烟台大学建校36年来,一直和地方相辅相成,共融、共享、共建,这也体现了烟台大学建设的初心和使命。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苦练内功,提升内涵建设,只有学校高质量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郭校长,我们知道烟台大学是一所以城市的名字命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您看来,大学与城市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两者之间是如何相互成就、共同发展的?

郭善利:这也是烟台大学多年来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烟台大学是以烟台这个城市命名的高校。应该说,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更离不开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会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0多年前,烟台大学的建设就得益于我们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也得益于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家的一些悉心指导,还得益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无私支援,也得益于当年800多万烟威人民的无私捐助,所以这个学校本身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的。过去,这个地方就是一个黄海之滨的盐碱滩,现在已经变成了生机勃勃、充满魅力的现代化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这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特别是2018年我们第四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确立了立足烟台、融入烟台、服务烟台的发展战略。去年,专门提出了《烟台大学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就是着眼怎么样提升烟台大学的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了九项工程,校地校企融合工程就是九项工程之一。其中还有人才培养工程、幸福烟大工程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我们抓高质量发展、内涵发展的一些举措。特别是结合“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我们要把九项工程抓好,尽快实现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

记者: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校有着明显的科研和人才优势。请问烟台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需求方面有哪些成效和典型事例?

郭善利:应该说,在烟台大学30多年的发展中,我们注重校地校企融合发展,当然也重视科学研究的发展创新。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创新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这些年比较典型的,像我们与绿叶制药合作共建药学院,与台海集团合作共建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与荣昌制药合作共建生物制药专业。我们还与清华新华三集团、烟台市政府合作共建新华三数字创新学院,这些都是在提升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当然也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强的推动力、创新活力。

另外,像我们学校的碳四分离技术创新团队,这个团队20多年来已经服务于三四十家企业,基本上他们的技术已经完全替代国外的技术、替代进口。据现在不完全统计,仅仅这个项目增值40多亿元,还获得了全国专利金奖。再一个比较典型的,是我们机电汽车工程学院的热压模具支撑桩腿、“M2”模具那个团队与烟台中集来福士共同合作制造的热压桩腿,实际上就服务了我们国家海洋重大装备,包括大家熟知的“蓝鲸1号”。在海洋装备这一块,这个团队的热压桩腿装备已经服务国家30多个海洋平台的建设。

特别是今年,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又与吉林大学合作新能源汽车的轮毂技术。这些都是学校科研创新、校地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

记者: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其核心之一便是提高人才培养的含金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请问烟台大学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学科建设上有什么样的变化?

郭善利:大学的人才,一个靠引进,另一个靠培育。在这方面,烟台大学现有的两个省一流学科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都是和地方重点企业合作的。比如药学医学科,就是和绿叶制药合作,这个学院的顶尖人才都直接到生产一线去。材料科学与工程也是与台海集团及核装备的其他一些企业合作。

特别在目前这个疫情和世界大变局中,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很大。烟台大学通过校企合作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问题、这个要点,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是体现在校地校企合作上。比如说,老师直接走进生产一线,像药学的直接到重大创新药物的一线,最近有几个药物都已经在美国FDA进入三期临床,有望实现我们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的突破。同时,企业的一些高端人才站到学校讲台上来,给学生介绍一些企业的科研创新和人才需要。当然,企业也给同学们提供了施展才能、实际操作的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烟台大学这些校企合作比较好的专业、学院,就业率一直持续地提升。并且,我们整体就业率一直维持在96%以上。这既提升了我们的人才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际上也是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支持。

比如说,去年我们开始与烟台市政府、新华三集团合作,共同筹建数字创新学院,七月份我们就揭牌了。实际上,这也是适应现在新经济发展,特别是像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这一块,烟台工业经济也离不开这些,包括人工智能。这都体现了我们在人才培养、校地共建上的一些成果。

记者: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可否请您介绍一下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的具体情况?

郭善利:好。烟台大学建了36年的时间,应该说一直和地方相辅相成,共融、共享、共建,实际上这也体现了烟台大学建设的初心和使命,特别是现在山东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省份,烟台又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三核”城市之一,具有“三区叠加”优势。烟台经济开发区又在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在前列。在烟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烟台经济开发区合作,建设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

实际上,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规划,今年终于有了结果。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预计投资近50亿元。

建成后,我们的高端化工、生命科学、高端海洋、生物制药等学科专业,都要进入开发区科教园区。这样的话,正好就服务于“三区”、服务于烟台经济社会的发展。

记者:面向未来,烟台大学在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方面有什么样的规划和措施?

郭善利:一是对标达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比如说,我们对标国内发展比较好的一些兄弟高校,像苏州大学、宁波大学,继续提升烟台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力、主动性。

第二个,怎么样在大学发展的同时,与校地校企加强合作?我们提出每个学院要尽可能联系一个政府部门,两到三家企事业单位,实际上就是深度融合。

第三个,更重要的是烟台大学要苦练内功,提升内涵建设,特别在当前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怎么样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只有学校高质量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才更有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策划:兰传斌 王桂利

统筹:梁旭日

拍摄/剪辑:张召兴 张子良 鞠杰

记者:李欣苁 梁旭日

设计:张召兴 于海员

大众日报客户端出品

责任编辑: 梁旭日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