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青岛大学:展知识之翼助创新飞翔,高质量推进协同创新发展

2020-11-23 14:00:1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是时代最强音。山东省教育厅与大众日报社联合发起“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同步征集评选山东高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展示亮点成果和创新探索,形成叫得响、可复制的发展经验。目前,“山东高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陆续在大众日报全媒体矩阵全网发布,敬请关注!

展知识之翼 助创新飞翔

——青岛大学高质量推进协同创新发展取得突出成效

在2020年1月10日举行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山东省数字医学临床诊疗与营养健康协同创新主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院长董蒨教授领衔的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山东省外科领域获得的第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董蒨获得这次奖项,源于2013年1月6日,他在办公室与海信董事长周厚健的一次碰面,当时董蒨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遇到跨学科的计算机难题让他一筹莫展。周厚健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返回公司,1小时40分钟后,董蒨收到了周厚健的能够推进技术合作的电子邮件。双方最终研发出了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和海信外科智能显示系统,该系统于2016年6月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引起了业界和社会的热烈反响,目前已在全国大多数三甲医院临床普及使用。

在青岛大学,这样的科技创新合作还有很多,并且已经形成了良好运转机制。学校目前有56个学校直属科研机构,设立了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学校科技处还设立了科技合作办公室、平台建设办公室、项目与成果办公室,负责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与后续发展等工作。

协作促进应用 创新引领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是山东省5个万亿级产业之一,是山东省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青岛大学纺织学科多个团队利用研发优势,积极推动企业技术革新,与山东90%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建立科技合作。近年来转化研究成果60余项,企业解决了近千个科技难题,增加经济效益几千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省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山东省纺织企业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校友参与度60%;山东省纺织知名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中,纺织服装学院校友占70%以上。

校企融合,协同合作,锐意创新,多点突破。多年以来,青岛大学致力于海藻纤维的开发利用,走在世界领先位置。

2016年,夏延致教授、朱平教授领衔的海藻纤维研发团队申报的“海藻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项目,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5月,再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项目在青岛源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转化,建成了以海带为原料年产6000吨的海藻纤维生产线,助力“海上棉仓”建设,开拓纤维“第三来源”。如今,海藻纤维正带动着海藻养殖、纺织等行业,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成为发展山东“蓝黄经济”的一根不可或缺的坚韧之“丝”。基于突出贡献,夏延致教授领衔的海洋生物质纤维新材料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和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记集体一等功。

房宽峻教授团队和愉悦家纺公司于2010年开始研发“活性染料无盐染色技术”。10年来,房宽峻教授团队获授权发明专利22件,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建了织物、纤维和纱线无盐染色生产线,产品一等品率达到96%以上,成果在愉悦家纺、孚日集团、华纺股份和鲁丰织染等多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近四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48.1亿元,利润 4.7 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全国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房宽竣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扎根企业,经过几个月的科研攻关,成功突破革命性“硬核”科技——“纳纤膜”医用防护材料,大幅提升了防护服的舒适度,有力支持了国家疫情防治工作。

曲丽君教授团队2012年开始与恒天海龙(潍坊)新材料公司合作,逐渐探索出了一整套功能性石墨烯再生纤维素改性纤维的完备工艺,在四家大型企业应用,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新增销售额近10亿,利润近2亿元,税收近7000万元。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市技术发明三等奖等科技奖励。

“青岛是全国天然石墨三大主产地之一,且出产以工业价值最大的鳞片石墨为主,储量约占全国的22%。”青岛大学石墨烯应用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刘敬权教授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需要高端研发技术的支撑。为此,他带领团队在被誉为“黑金”的石墨烯领域开疆拓土,让青岛的石墨烯产业化跻身全国前列。通过与华高墨烯公司和森麒麟公司紧密合作,在2016年首次实现了世界上石墨烯导静电轮胎的量产化,并且直接促成了华高墨烯公司上市。刘敬权任技术总监的华高墨烯公司已经拥有30多项专利,其研制的散热膜已经可以达到仅5微米的厚度在应用上,尤其他们研发的以石墨烯为材料是防弹防弹衣取得了巨大突破,实现了技术上的巨大飞跃。此外,刘敬权还与淄博市兴鲁公司合作,帮助企业将每年生产中所产生的5000吨丙烯酸废液直接聚合转化成聚丙烯酸溶液,可直接用于污水处理和防絮凝剂等。目前,刘敬权团队在青岛推动建设了石墨烯产业园建设,正在筹建300吨的石墨烯粉体生产线。

截至2020年10月,仅仅在纺织领域,青岛大学与全省超过2/3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建立了诸多协同创新平台,与如意集团、鲁泰集团、愉悦家纺、孚日家纺等15家省内知名纺织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联合研究平台20个,完成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转化项目。

多方协同共进 开拓发展新路

探索前沿协同创新,推进研究能力提升。2017年9月,由青岛市科技局、崂山区政府、青岛大学、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四方共建的青岛大学肿瘤精准医学研究院。研究建设过程中,专家团队与青岛大学10余个院系、附属医院以及中科院、清华大学、耶鲁大学、日本尼康、德国徕卡等众多机构,建立了多元化的科技协同创新合作关系,大大促进了协同创新的力度和强度。在2018年、2020年,该院吕志民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两次登上全球顶级权威学术期刊《Natural》,受到了国内外肿瘤科研界的瞩目。

立足青岛、面向山东、服务国家,是青岛大学推进协同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的理念。在持续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同时,青岛大学也积极推进区域协作创新发展。

青岛大学利用学科综合优势、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成立了青岛大学齐鲁乡村振兴研究院,并于2018年5月获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院成立两年多来,先后为青岛平度市、潍坊诸城市乡村振兴,在机制建设、制度建设、政策体系、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提供了常态化、持续性智库服务支持,进行乡村振兴智库齐鲁样板的新探索,取得一系列阶段性重要成果。

2019年4月5日,青岛大学与山东科技大学和泰安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且与山东岱银公司、山东康平纳公司合作,联合共建“泰山纺织服装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探索校地合作、服务地方提供了新的动力与平台。

2019年4月28日,青岛大学与威海市人民政府、威海环翠区人民政府合作,成立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这是威海市构建“1+3+N”创新格局成立的第一个创新研究院所,旨在为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支撑。威海市副市长张伟表示,“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是发挥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一次重要实践,将为建设精致城市、幸福威海贡献力量。”

青岛大学作为全国较早实行合并办学的高校之一,具有明显的多学科综合优势,青岛大学也一直把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发展方向。“青岛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具有多学科综合优势,我们不仅从制度层面深入推进校内学科融合发展,也积极助推优势学科与其他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经过多年的摸索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了产教融合、多点开发、齐头并进的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如是说。(谢剑南)

相关链接:

“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活动来了,典型案例持续征集中!

征集邮箱:dzrbxmt@126.com

责任编辑: 单青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