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潍坊医学院:德医相融,课程思政打造新“配方”

2020-12-03 08:55:2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是时代最强音。山东省教育厅与大众日报社联合发起“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同步征集评选山东高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展示亮点成果和创新探索,形成叫得响、可复制的发展经验。目前,“山东高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陆续在大众日报全媒体矩阵全网发布,敬请关注!

潍坊医学院强化德医相融特色 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德医相融 课程思政打造新“配方”

9月新学期,第一堂解剖课的教室里,师生们面向“大体老师”(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鞠躬致敬。这是每个学期人体解剖第一课前,师生们都会举行的感恩“无语良师”祭奠仪式。实验课老师将医学专业课蕴涵的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这是潍坊医学院的一堂“德医相融”教学课。学校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有机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了凸显“德医相融、双向贯通”特色、入情入味的课程思政教学。

德医相融 这样的味道很“潍医”

德医相融,源远流长。建校70年来,学校“厚德载医、塑心树人”的育人理念,“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潍医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潍医人。学校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早在1982年,学校在全国最早提出医学院校毕业生誓词,率先制订《实习医师医德规范》,承办首届全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研讨会,并被编入第一部《中国医德史》。

德术双馨,人才辈出。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医德培养和人文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了一大批有爱心、有情怀、有温度的德术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从学校先后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于金明和加拿大医学科学院王睿三位院士。毕业生“沉得下、用得上、干得好”“基础厚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实践能力强”,已成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标志性品牌。

面对危难,从未缺席。从消灭麻风病和血吸虫病到援非医疗队,从唐山地震救灾到抗击“非典”,从支援汶川到新冠肺炎疫情救援,一代又一代潍医人始终发扬“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潍医精神,始终坚守“乐道济世”的校训,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英雄赞歌。庚子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潍医人涌现出了与死神赛跑的“插管敢死队”,在抗疫一线发明传染科用听诊器的援湖北护师,把病房做战场、待病人如亲人、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医疗队队员,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薪火传承,尊医重德。在潍医,德医相融的大树根深叶茂。“十佳师德标兵”,“十佳师德先进集体”,自发成立救助基金会的学院,默默资助贫困学生的普通教师,无偿捐献遗体的职工,感人的潍医故事俯拾皆是。大学生们积极参与红色纽带无偿献血、南丁格尔护理急救、关注脑瘫儿童“明天计划”等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有的在村庄设立“移动检验站”,为村民免费体检;有的协同医务专家开展义诊、健康咨询等;有的为村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发放黄手环……

学校把医德培育、人文素养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演、讲、做” 三部曲的思政育人体系,形成了“小细节、大教育、重医德”育人特色,得到教育部本科审核评估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双向贯通 课程的“配方”用心

在总结办学基础和育人特色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医学生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凝练出了凸显“德医相融、双向贯通”特色,构建“分类别、多层次、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分类别”,即按照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挖掘思政元素,确定思政育人路径,通识教育课主要深化理想信念、公民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培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侧重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专业核心课主要培育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形成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

“多层次”,即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分别确定专业课程思政主线、各课程思政教育主题、每个章节思政教育内容等不同层次思政教育环节,编写包含课程思政内容的教案,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全过程”,即根据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针对学生在校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思政教育重点,对全过程育人进行整体设计。大一新生阶段,加强通识教育;大二至大四阶段,充分挖掘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所蕴藏的思政元素;毕业实习阶段,实施医德教育导师制。

学院落实课程思政,守好一段渠。基础医学院将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的事迹等融入专业教学,实现医学教育、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麻醉学院邀请四位曾战斗在湖北抗疫一线的教师进行理论和实验授课,他们的事迹为《危重病医学》课程赋予了特殊的时代背景。药学院建立课程QQ群,学生实名加入,与开放实验、阶段评价反馈、思政元素讲授等方式共同融入教学过程。

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种好责任田。任课教师纷纷立足专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打造了DIY式的课程思政教学。王箐老师在《视器》章节授课中,引入沙眼衣原体之父汤飞凡、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事例。在专业知识中有机融入爱国主义、社会责任、医患沟通、卫生保健、职业道德等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统一。邢洁老师运用“4F提问”法和“六顶思考帽”法进行授课,她以六个颜色的帽子标识出不同的思考维度,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老师在问题情境中一步步提升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我们也领悟到,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

同频共振 下好三全育人“一盘棋”

为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改革同向同行,共同做好“三全育人”这篇大文章,学校党委扛牢主体责任,加强顶层设计。学校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设立课程思政项目,深入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计划”“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等四大措施,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

实施思政课程质量提升计划,彰显医学教育特色,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育人示范和引领作用,总结提炼思政课程医德元素,让思政课有专业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注入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的医学职业理想,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注入救死扶伤和服务健康的医学职业要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注入医学史上众多医师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注入爱岗敬业和恪尽职守的职业态度等医学元素,构建了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

实施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提升计划,完善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学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完善教学评价,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党性教育、社会调研、专题培训等,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定期沟通交流机制,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共建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同上一堂课等活动,提升专业课教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能力,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学校打造先进文化引领工程、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院士讲堂”“潍医大讲堂”“博士讲坛”,开阔学生视野。乐道书院、济世书院、中国肢体畸形残障医学展览馆,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的特色社区。学习型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的建设,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营造了浓厚氛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慧树网络课堂等平台建设,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施展舞台。(谭德红 王雅会)

相关链接:

“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活动来了,典型案例持续征集中!

征集邮箱:dzrbxmt@126.com

责任编辑: 单青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