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青岛理工大学:打造科技创新“新引擎”

2021-01-12 09:02:4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是时代最强音。山东省教育厅与大众日报社联合发起“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同步征集评选山东高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展示亮点成果和创新探索,形成叫得响、可复制的发展经验。目前,“山东高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陆续在大众日报全媒体矩阵全网发布,敬请关注!

青岛理工大学:打造科技创新“新引擎”

2020年11月24日凌晨,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嫦娥五号任务中,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遥操作作业平台再次发挥关键性作用,接受严格的实战任务考验。

该团队由长江学者赵正旭领衔,2020年获批“山东省高端装备数字孪生与可视化遥操作工程实验室”,并与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等联合共建实验室。

祖国的需要是科研的重要动力。作为一名深植家国情怀的航天专家,赵正旭认为,理念上的高度契合和服务国家战略是他选择加盟青岛理工大学的重要原因。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区域现实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是高校应有的责任担当。青岛理工大学召开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实施科技创新标杆工程,依托高端科研平台,围绕国家、区域、行业需求,推动传统行业脱胎换骨和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赋能科研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青岛理工特色的发展新路径。

制度创新激发科研活力

发展动力从哪里来?青岛理工大学用探索与实践响亮回答:从变革中来、从创新中来。

学校抢先试、大胆闯、自主改,因地制宜、破题改革,先后修订或出台8个相关制度办法,研“堵点”、瞄“痛点”、解“难点”,真正做到“放得下、管得严、服务好”;聚焦团队、成果、人才、转化,深入实施四项工程计划,狠抓高水平项目团队以及高端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构建起良好的科研生态,有力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

得青年,赢天下。学校遴选30名青年人才纳入“青年科技英才引领计划”初见成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山东省杰青项目的“85”后博士生导师侯东帅成绩单十分亮眼: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973课题2项、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1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48、他引超过400次。在他看来,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宽松的科研环境和积极的科研政策。

实施“层阶式”“递进式”培养,推动科研教师“抱团发展”“集体成才”;开展“科研提升月”“科技云讲堂”等系列活动,为青年教师厘清困惑;开通“线上呼叫”“科技代办”等服务,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同为“85”后的商学院云乐鑫教授则对学校近年来给予青年教师的培育激励感到欣喜,正是在这样的引导助力下,云乐鑫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今年入选青年泰山学者。

90后青年博士张彦彬,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纵向项目7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连续15次30个月ESI高被引。2019年底直聘教授,2020年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资助。

一系列有温度有抓手的硬核措施,让教师们心无旁骛、潜心工作,有力激活了科研新动能:近年来,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8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5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1项;获得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学科优势助推产业升级

学校坚持“立足青岛、服务山东、面向全国”,紧密对接“十强产业”需求,以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提升改造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规划等优势特色学科群,着力探索校企、校地合作新模式,加快推进科教产融合,赋能科研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更多的智力、人力和技术支持。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高伟俊教授在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现场教学

俄罗斯工程院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贺可强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等产业,高伟俊院士、贺可强院士领衔的土木建筑团队,依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解决绿色建筑设计与智慧建造、重大岩土工程灾害控制、工程结构防灾减灾、滨海交通工程长寿命服役等难题,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服务高端装备产业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李长河、郭峰、兰红波等6名全职泰山学者组成的机械工程团队,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在激光制造与智能精密洁净加工、微纳增材制造、摩擦学与表界面工程、装备智能监测与噪声控制等领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

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和智慧海洋等产业,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毕学军等组成的环境学科团队,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政府间合作重点示范项目—全球首例“半集中式”污染物综合处理与资源化系统;污水处理与水环境治理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了南水北调、南四湖治理、北京冬奥会等重点工程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区域特色引领创新“落地”

结合区域特色和地方需求,学校致力让科研成果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郭思瑶教授(左四)研发的新型轻质建材体系在鑫隆集团得以应用并转产

2019年5月挂职青岛西海岸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以来,青岛理工大学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香江学者入选者郭思瑶教授积极发挥专业所长,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了解行业所需所盼,助推新区建设科技发展、墙体材料革新、绿色建筑与新能源工作。2020年,她研发的系列新型纳米轻质建材在青岛鑫隆集团得以应用并转产,年营业额将在1亿元左右。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在国企讲授“微党课”

带着理论到基层、带着问题回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国企党建协同创新中心”的教授、博士们,“一企一策”为国企党建提供智库支撑的同时,在工地车间讲党课、与工人师傅们交朋友,在40余次互访交流中获得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发表理论文章2篇,获批调研课题1项,形成阶段性成果10余万字,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不断结出新硕果。

在学校开展的“百名博士进百企”计划中,青年教师107人次深入78家企业,担当“科技特派员”,开展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工作,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在梯度维度和区域维度上均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2020年实现社会服务横向项目326项,科研经费6106.39万元;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7项。

植根一方土,服务一方人。在青岛理工大学,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教授主动“走出象牙塔”,围绕地方、企业急需,寻找课题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将科研与企业生产、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助推创新成果“落地”“结果”:

“光大-理工环境技术研究院”成为山东省首批“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优质企业”、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围绕城市建筑数字化技术、城市建筑智能建造技术等领域,叠加建筑信息模型(BIM)、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搭建的城市建筑云CIM平台,建成城市BIM 3520万平方米,数据价值超过2亿元,已在全国7个城市推广应用。

科技成果“聚异氰胺酸酯噁唑烷酮/聚氨酯/环氧材料及制备方法”填补国内空白,以作价入股方式在青岛国工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应用推广,被列入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推广应用目录,在首钢集团、青岛人防、青岛地铁、招远金矿等多个国防地下工程设施投入使用。投资8亿元建设的POZD新材料项目主体建设已基本完成,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年产POZD新材料100000吨,实现年产值80亿元。

相关链接:

“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活动来了,典型案例持续征集中!

征集邮箱:dzrbxmt@126.com

责任编辑: 单青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