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客厅·书记校长访谈录|谭秀森:用好“关键一招”,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大众日报记者 单青 张召兴 李扬 刘斐 梁开文 马立莹 策划 兰传斌 王桂利

2021-01-12 09:02:3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最强音。2020年,山东高等教育在2019年全面起势基础上,乘势而上,紧紧围绕八大发展战略和“十强”产业,高歌猛进,涌现出一大批“高质量发展”的典型高校。为更好服务我省高质量发展,形成叫得响、可复制的经验,山东省教育厅与大众日报联合发起“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大型主题活动,同时重磅推出“会客厅·书记校长访谈录”系列专访栏目。本期节目,记者对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谭秀森进行了专访。

谭秀森在受访时表示青岛理工大学立足青岛、服务山东、面向全国,紧密对接“十强产业”需求,积极探索校企、校地合作新模式,加快推进科教产教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和智力技术支持。

记者:我们注意到,以“双一流”建设为标志,山东省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青岛理工大学是如何担当作为、谋篇布局的? 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

谭秀森:面对国家和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动能优势,成为每一个高校管理者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响应省委“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适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2019年1月,青岛理工大学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13510”总体布局:就是一个发展总目标、“三步走”阶段目标、“五大发展战略”和“十大工程”,全面开启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新征程。

一年来,学校新校区建设基本完成,综合改革有序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科研与服务社会实现重要突破,人才队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学校办学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探索了一条具有青岛理工大学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交出了一份立足青岛、面向行业、服务山东和区域发展的“理工答卷”。

记者:2020年12月初山东省公布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名单中,青岛理工大学获批“强特色”建设高校,部分学科入选高水平学科建设名单。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学校学科建设的具体发展情况呢?

谭秀森:经过近70年的办学积累,青岛理工大学形成了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近年来,学校在深刻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综合分析学校办学基础、办学特色、办学优势的基础上,调整了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目标,同时加强学科顶层设计,加大建设力度,优化学科布局,建设高质量学科体系。土木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在青高校服务青岛产业发展重点学科”,工程学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批“全国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成立了高伟俊院士领衔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平台——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今年,学校又实施了高端平台建设“112”计划,进一步整合数字信息、建筑创意、环境保护、智慧城市等学科资源,通过学科融合、资源整合、校企联合、机制竞合,致力于建设高端学科平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记者:“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青岛理工大学的办学育人理念是什么?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谭秀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正处在“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入口处,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青岛理工大学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四为”方针,合理定位、聚焦内涵,发挥优势、特色发展。通过不断创新“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和学生成长成才各环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18年,土木工程学院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以此为契机,学校全面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扎实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坚持运用系统观点、系统方法,整体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创新,努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近年来,学校积极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大力加强高水平专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2019年新增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三个新工科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一流专业占招生专业总数的比例达42%。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重构本科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生源质量、就业率保持省内前列,学科竞赛获奖屡创新高,去年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一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5项,一等奖获奖数量居省属高校首位。

记者: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创新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青岛理工大学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方面,有哪些亮点?

谭秀森:是的。在嫦娥五号任务中,我校赵正旭教授领衔的“复杂网络与可视化”团队,发挥了多年服务国家重大航空航天战略工程的经验,研发的遥操作作业平台,在空间段和月球作业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是高校应有的责任担当。

学校立足青岛、服务山东、面向全国,紧密对接“十强产业”需求,以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提升改造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规划等优势特色学科群,积极探索校企、校地合作新模式,加快推进科教产教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和智力技术支持。

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等产业,高伟俊院士、贺可强院士领衔的土木建筑科研团队,依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解决绿色建筑设计与智慧建造、重大岩土工程灾害控制、工程结构防灾减灾、滨海交通工程长寿命服役等难题,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服务高端装备产业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李长河、郭峰、兰红波等6名泰山学者组成的机械工程团队,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在激光制造与智能精密洁净加工、微纳增材制造、摩擦学与表界面工程、装备智能监测与噪声控制等领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

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和智慧海洋等产业,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毕学军等组成的环境学科团队,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政府间合作重点示范项目——全球首例“半集中式”污染物综合处理与资源化系统;团队的污水处理与水环境治理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了南水北调、南四湖治理、北京冬奥会等重点工程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记者:我们知道,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一批重大成果得到转化应用。学校具体是如何做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谭秀森:学校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新需求,扎根山东、服务山东,通过机制创新激励科研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探索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模式,致力让科研成果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变成产品、形成产业,成功“落地”“结果”,在成果应用服务社会中体现理工担当、贡献理工智慧。

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香江学者入选者郭思瑶教授,2019年5月挂职青岛西海岸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她积极发挥专业特长,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了解行业所需所盼,助推新区建设科技发展、墙体材料革新、绿色建筑与新能源工作。2020年,她研发的系列新型纳米轻质建材在青岛鑫隆集团得以应用并转产,年营业额将在1亿元左右。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国企党建协同创新中心”的教授、博士们,在“一企一策”为国企党建提供智库支撑的同时,深入工地车间讲党课、与工人师傅们交朋友,在40余次互访交流中获得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带着理论到基层、带着问题回课堂,形成阶段性理论成果10余万字,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不断结出新硕果。

围绕城市建筑数字化技术、城市建筑智能建造技术等领域,叠加建筑信息模型(BIM)、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搭建的城市建筑云CIM平台,建成城市BIM 3520万平方米,数据价值超过2亿元,已在全国7个城市推广应用。

学校科技成果“聚异氰胺酸酯噁唑烷酮/聚氨酯/环氧材料及制备方法”填补国内空白,以作价入股方式在青岛国工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应用推广,被列入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推广应用目录,在首钢集团、青岛人防、青岛地铁、招远金矿等多个国防地下工程设施投入使用。投资8亿元建设的POZD新材料项目主体建设已基本完工,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年产POZD新材料10万吨,实现年产值80亿元。

策划:兰传斌 王桂利

统筹:单青

摄制:张召兴 李扬 刘斐

记者:单青 梁开文

设计:马立莹

大众日报客户端出品

责任编辑: 单青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