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盛朝迅:把握好这个“基点”,就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大众日报记者 马清伟

2020-11-17 06:16:0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大众日报客户端特邀全国知名学者,对五中全会精神进行权威、全面、深刻、系统的解读,快来学习吧!

本期专家:盛朝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简称“中宏院”)决策咨询部战略政策室主任

中宏院盛朝迅:把握好这个“基点”,就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我国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主动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逐步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前的不足10%上升到2007年的61.8%。

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市场收缩,传统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2008年-2019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从56.4%逐年下降至31.8%,而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04.6%,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达56.3%。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内需尤其是消费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最大程度激活内生动力,有利于巩固和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盘。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

从主要经济体发展历程看,一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后,经济发展就主要依靠内需增长拉动。2019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距离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行列门槛已经非常接近,这就要求我们顺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作用,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基。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应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变化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也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重大冲击。

国际环境重大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要求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外需、出口拉动向主要依靠内需、以消费为主转变。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有利于防范化解外部冲击,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

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我国拥有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制约因素。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已形成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国内市场将不断扩大。

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人口红利潜力巨大、资源丰富,增长后劲较大,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尤其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截至2019年末,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540.6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均居世界第一位,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能够有效提升供需对接的效率,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有所失衡。资金向金融、房地产领域过度集聚,对扩大内需造成了严重制约。

要素循环受阻。土地等传统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技术、数据等新型要素市场规则建设有待完善,要素产权不清晰、市场化交易机制不健全,数字孤岛现象较为突出。

收入差距较大。从2008年到2019年,居民部门杠杆率由17.9%逐年上升至5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22.7%逐年下降至8%。按五等份分组,2019年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家庭的10.4倍。

构建强大国内市场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需要我们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持续推动消费升级和供给创新,面向供给和需求变化优化投资结构,建设统一市场和高效流通网络,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围增收,持续释放最终消费潜力,加快构建强大国内市场。

持续推动消费升级。加快完善消费软硬环境,不断创新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培育网络消费、智能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新模式,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培育优质文化产品和品牌,建立健全集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以创新驱动优化供给质量。鼓励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提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加快在线经济、智慧物流、智能制造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精准发力,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加快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建设,支持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医疗等示范应用,推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智能化改造。着力扩大制造业投资,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改造。

建设统一市场和高效流通网络。着力消除各类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落实并巩固维护“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人员、技术、资本、服务等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健全流通网络布局,构建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体系。

完善收入分配,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围增收。收入是民生之源,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要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扶持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破除影响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等重点群体增收的体制机制障碍。

责任编辑: 王建国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