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刘乃光先生印象

2023-01-02 17:45:3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张期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这首《竹石》,充分表现了劲竹顽强的生命力和刚毅的性格。自然界,这样的竹子不少;人世间,能够“咬定青山”的又有几人?它需要一个人用一生的努力去证明。在这里,我要把这首诗献给济南著名雕刻艺术家刘乃光先生。我觉得,这位年届八旬的老艺术家,是当得起的。

1943年出生的刘乃光先生,早年生活很苦。虽然父亲在济南列车段工作,但要养活他们兄妹九个并不容易。九张小口啊,就是母亲再会持家,再节俭,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又怎能填得满呢?因此,他从很小就开始拉套车、捡煤渣、卖冰块了。那时候的冰块,可能就是后来冰糕之类的前身。他记得当年济南有个制冰厂,夏天会制出冰凉冰凉的冰块,他和哥哥就从厂里买回来,用一个小篮子装了,上面盖上一个小棉被,蹲在路边树下叫卖。那些拉车的、挑担的或者行人过来,就敲下一块给他们,看他们“吸溜吸溜”地舔着,一边解着暑热,一边留下几分钱。

在那样一个年代,可能没有什么比饥饿更为现实,也更为残酷的。饥饿也在逼迫他寻找出路,寻找能填饱肚子的地方。机会终于来了。1960年3月,济南市文艺工作团到学校招收演员,说是一个月可以给18块钱工资。他那时正在济南十九中上初三,尚不知表演是个什么玩意儿,但那18块钱实在太有吸引力了。他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且被顺利录取,进入了济南市歌舞团学习舞蹈。这也成了他人生道路的第一次重要转折。

歌舞团的舞蹈训练是相当艰苦的,一般人根本受不了。可他从小就不怕苦,况且还有那18块钱支撑着。但随着基础训练的结束,进入节目排练阶段之后,却让他犯难了。因为舞蹈节目,要旋转、跳跃、支撑、托举,难免有男女“搂搂抱抱”的动作,这在他的世界观里是无法接受的。领导做他的工作,甚至很严厉地批评他,可是这个倔强的小伙子,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他提出去工厂当工人,他坚决不干这个活儿了。

正在僵持不下的时候,一个参军入伍的机会来了,他又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要到军营去,摆脱眼下这种尴尬和苦恼。于是,1962年,他由济南市歌舞团的一名舞蹈演员,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33师侦察连的一名侦察兵。在部队,他的训练比练习舞蹈还要刻苦。他靠自己的努力,担任了班里的轻机枪手和副班长。1964年,他们连在26军组织的侦察兵武装泅渡比武中获得了第一名。他本人也因在泅渡过程中,多次潜入海底去捞起战友不慎掉下去的弹匣,荣立了三等功。

这个时候,他的舞蹈才能还在部队的业余文艺活动中得到了发挥,他饰演敌军官的舞蹈《捉舌头》,成了每次演出的保留节目。乃光先生记得,有一次演出没上这个节目,散场时师长王法山就站起来大喊:“不能散,不能散,还没有‘捉舌头’呢。”他们几个演员只好重新装扮起来,演了一遍,才算完事。他的演出,也给当时在26军33师工作、后来成为山东省军区政委的刘国福将军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为他们多年之后再度相逢、结缘,留下了伏笔。

艰苦而又快乐的军旅生涯很快结束了。1966年,乃光先生复员回到了济南市歌舞团,还是被安排去当舞蹈演员。但他的“犟”劲又来了,坚决不干。领导没法,只好安排他去做舞台灯光工作。虽然从前台走到了后台,却让他高兴得不得了。就在这里,命运之神也再次垂青,让他近距离地接触了团里的美工邓奇先生,并且跟随先生学画。邓奇先生,是第一届中国美协会员,作品入选过全国美展、宣传画展和水彩、粉画展;油画《解放济南》曾入选纪念建军七十周年全军美展,并被济南有关方面收藏。在邓奇先生的指导下,悟性极高的乃光先生很快入门了,这也为他以后专事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给他更大帮助的,是上海芭蕾舞团的灯光设计师张小舟先生。有一年,济南市歌舞团要排演上海芭蕾舞团首排首演的芭蕾舞剧《白毛女》,派乃光先生前往上海学习,他们两人就在那里相识了。小舟先生是济南人,当时母亲还在济南。他远在上海,不能堂前尽孝,就托乃光先生抽空前去看望。乃光先生接受了这份嘱托,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经常登门,让小舟先生深受感动。其实在乃光先生那里,这只是一件简单平常的事。因为他的母亲从小就教育他们,要多做好事、善事,不做坏事、恶事。他觉得自己对小舟先生母亲的照看,不过是尽了一个朋友的本分而已。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与小舟先生的这段友情,对他的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助益。因为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灯光音响等舞美器材都是计划供应,一般人是很难搞到的。他凭借小舟先生的帮助,能够及时买到团里急需的东西,保证演出需要,一下子成了团里的“能人”和“红人”,也成了济南市文化系统其他文艺团体争抢的对象。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他先后在济南市文化局所属的红小兵宣传队、京剧团、杂技团、曲艺团工作过。当时,济南市文化局在大观园内建起了曲艺厅,由曲艺团负责管理使用,乃光先生还以曲艺团舞台队长的身份,兼任了“曲艺厅厅长”。乃光先生说:“那可是‘厅长’啊,是我今生当过的最大的官了。”

乃光先生最后一个工作单位,是济南市群众艺术馆。他到这个馆里来,是因为当年这里要排演原市文化局局长丛耸先生创作的话剧《门当户对》,需要他这个灯光舞美。后来,他还受命担任了群众艺术馆少儿电视艺术团团长。但在其后的岁月里,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群艺馆的主要工作慢慢变成了创收。艺术活动变成了商业行为,他似乎也变成了馆里挣钱的机器,他感到了厌倦。于是,他在57岁那一年,断然提前退休。在济南市文化圈里转来转去,转了40多年的乃光先生,的确有点厌倦了,他渴望过一点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不过,退休后的乃光先生很快陷入了迷惘。他想重拾画笔,画山水,画花鸟,并开始习字。但自己虽然有点收获,市场却不买他的账。夫人看着他一卷一卷宣纸抱进来,又一卷一卷抱出去,免不了流露出“糟蹋钱”的抱怨。他发现,如果这样折腾下去,是他的生活条件所不允许的。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一种在木板上刻字的艺术。他觉得这门“手艺”不错,一块密度板值不了几个钱,刻好了还能卖出去。更重要的是,他那种想在宣纸上涂抹的愿望,也能用刻刀在木板上实现了。

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年近六十的初学者,一个连阴刻、阳刻、镂空刻都分不清楚的人,学习书刻艺术的艰辛。但一旦进入这个世界,一旦与刻刀打上交道,他又感到自己一辈子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个支点。他认准了这件事,他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那股与生俱来的“犟”劲,那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与执着,再一次帮助了他,也让他的半生求索,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归宿。

人们都知道刘乃光胆子大,但谁也不可能想到他接下来的“惊人”之举。他的夫人是上海人,他在与夫人到上海照顾岳母期间,竟然在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租了一个门头,开起了自己的刻字店。实际上,那时候他学习刻字才刚刚起步,尚未入门,他对自己的未来毫无把握。但命运之神永远都会眷顾这样勇敢无畏的人,他很快就结识了上海原长江刻字厂的刻字艺术家史先生。史先生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对刻字艺术有着很深的研究。史先生爱才惜才,他被乃光先生的热情和虔诚打动了。他没有小看这个年近花甲的老学生,他觉得这个老学生学习刻字不是为了打发时光,而是真心喜欢,全心投入。他不光手把手地教他技术,而且告诉他,刻字不是简单的刻画,不是纯技术的工作,要“以刀为笔”“以刀代笔”,刻出书法的韵味与精神来。史老师说,不懂书法是刻不好字的,不深入地研究一个人的书法,也是刻不好这个人的字的。乃光先生认为,这些都是从事刻字艺术的“葵花宝典”。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来到了他的面前。一天,有人带着一幅上海书协主席周慧珺先生的作品来到了他的店里,请他刻。那时,乃光先生还不知道周慧珺何许人也,但他心里牢记着史老师的教诲。那人走后,他仔细研究周先生的那幅作品,感觉个别字似乎写得有点草率。于是,他就跑了上海多家书店和书摊,把能买到的周先生的作品集全都买了回来。他知道,那些被作者收入作品集中的才是精品。他几天闭门不出,认真研究周先生的书法特点,并将他认为要刻的那幅作品中的不太理想的字一一换掉,修改成了一幅他更满意的书作。刻好后送到周先生那里,先生十分满意,并对人说:“这个刻字的人懂书法,会刻字。他对我的一些原字进行了修改,修到我心里去了。”以周先生在上海书坛的地位,这句话可谓一言九鼎。一时间,前来找他刻字的就络绎不绝起来了。他的事迹,还在上海电视台和《新民晚报》《解放日报》作了宣传。

但是三年之后,已经在上海刻字界站稳了脚跟的乃光先生,又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回济南去。面对很多人的不解,他没有作过多的解释。他只是感到,如果为了生意没白没黑地辛苦,将会造成时间和精力、体力的严重透支,那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他感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他想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不断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同时,他也觉得有责任回到家乡,让这门艺术在家乡得到广大发扬。

回济南之前,他还对回来之后的发展作了精心研究。他知道济南刻匾的人很多,要想独树一帜,就得在竹刻上下功夫,因为北方刻竹子的人少。而要想在济南搞好竹刻,就得想办法解决竹片到北方干裂的问题。恰好他的一个学生来自竹乡吉安,在这方面有些经验。他们经过认真研究摸索,终于找到了一套从竹料选用到处理、储藏的特殊方法,可谓万事俱备、只待回乡了。

就这样,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千辛万苦积累起来的名声、地位,以及在别人眼里的“滚滚财源”,回到了济南。他在济南从竹刻上发力,一边继续自己的事业,一边免费带徒,迅速形成了一个研究、从事书刻艺术的群体。也就在这个时候,已经是山东省将军书画院院长的刘国福将军,在一次济南市文化局组织的老干部书画雕刻展上看到了他的一幅作品,甚是喜爱。时隔几十年之后,两位老相识再次见面了,一位成了将军,一位成了著名雕刻艺术家。他们品茗把盏,感慨万千。随后,在刘将军和将军书画院的帮助下,他在位于千佛山下的老山东省博物馆举办了首次个人竹刻展。展览的成功,进一步扩大了他在济南文化艺术圈的影响,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竹刻艺术。

2011年9月,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联主办,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文联和济南市市中区委宣传部、市中区文联承办的“辛亥回眸:市中书法竹刻展”在新建的山东省博物馆举行,展览展出了100多位书法家的对联作品100多幅,涉及楷、行、草、隶、篆、甲骨文、东巴文、女书等多种书体。这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就是所有作品都是由乃光先生和他的学生镌刻在竹片上的。展览以其规模浩大、形式新颖、艺术水准高,引起了很大轰动,其中有30多幅作品被省博物馆收藏。

我们在乃光先生的寓所参观,看他室内挂满的各种雕刻作品。除了竹刻书法作品外,还有刻制的花卉、人物。其中的《金陵十二钗》,既古朴典雅,又鲜明生动、栩栩如生。一片经过加工的普通竹片,一块寻常的树根、木头,在我们眼里可能只是一块烧火的材料,而到了一位雕刻艺术家手中,则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鲜活的生命,这可真是一种神奇的创造。

听着这位年届八旬的老人的讲述,他的许多生命片段在我脑中浮现。我看到了那个卖冰块的少年,看到了那个为了18块钱而去跳舞的中学生,看到了那个海中泅渡的青年军人,看到了那个在一个又一个文艺团体奔忙的灯光舞美设计师,也看到了那个年近六十才开始接触雕刻的艺术家。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跨度很大,但他没有虚度一寸光阴。他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无不全心投入;对违逆自己的心志的,则毫不犹豫地“断舍离”。这是一个有自己坚守的人。有坚守,就会无怨无悔地付出,就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他有今天的成就,看似命运的青睐,实际上是坚守的结果。

因此,当我仔细地欣赏他那琳琅满目的雕刻作品时,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还有他的近八十年的不平凡的人生。一个能将生命气息注入刻刀的人,他的艺术是活的。一个能将生命注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人,是最顽强坚韧的。

如果让我献给乃光先生一首诗,我觉得应该献上郑板桥的那首《竹石》。我觉得他当得起这首诗,也当得起这份荣誉。

刘乃光,1943年12月出生,山东济南人。1960年尚在初中读书时,即进入济南市歌舞团学习舞蹈。1962年应征入伍。1966年复员后再回歌舞团,转做舞美工作,并开始学习美术。此后,先后在济南市歌舞团、红小兵宣传队、京剧团、杂技团、曲艺团、群众艺术馆工作。

2000年,57岁提前退休,开始学习刻字艺术。经过20多年锲而不舍的潜心探研,在书刻、竹简、竹雕、木刻、木雕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济南颇负盛名的雕刻艺术家。为山东省竹刻艺术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 刘君     签审: 于国鹏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