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县努力打造乡村法治建设样板
2019-07-19 17:18:58 发布来源:广饶大众
2010年,被评为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12年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18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稻庄镇鞠刘村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为我县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典范。
“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是多年前鞠刘村提出的村庄治理目标,如今他们做到了。鞠刘村连续17年无一起经济案件或刑事案件发生,村庄平安和谐,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文明村”、“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市级平安单位”。
村庄发展离不开村级组织这条“腿”。鞠刘村村“两委”队伍健全完善,妇联、团支部、调委会等村级组织各司其职,树立了严格依法办事和科学、民主、公开的工作作风。同时,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建设法治村庄的关键点。《村民委员会职责》《村务公开制度》《村民代表议事规则》《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村级档案管理制度》《村规民约》等党务、村务、财务制度的建立完善,确保了各项村级事务有章可循,营造了“用制度管人、依章程办事”的良好氛围。
鞠刘村还有一套自己的激励措施。每年年底,村里都会给村民们“发福利”,置办粮油、肉食等年货。“福利”发放的标准是“五好家庭”评选结果,由全体村民代表、党员投票产生。“五好”即:家庭和谐氛围好、邻里关系处理好、法治道德观念好、勤劳干事成绩好、院落及周边卫生好。其实,村民们看中的不仅仅是那些“年货”,更重要的是被评上“五好家庭”带来的整整一年荣誉感,充分激发起村民维护支持村庄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走进鞠刘村,只见房屋规划整齐,一纵一横两条大街,共有巷道22条。因此,鞠刘村按巷道把全村划分为22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确定一名党员和一名村民作为负责人。两名责任人负责巷道里各户村民的政策法规宣传、矛盾纠纷化解、下达通知和情况调查等。不管大事小情,这两名“巷道长”都是第一责任人,矛盾纠纷都要先经过“巷道长”的调和处理,不能化解的再上交村委会。由于这项制度的实行,村里的矛盾纠纷明显少了,家庭不和、邻里不睦以及诸多困难和问题都被解决在萌芽状态。
此外,村委会还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积极参与到村内的治安防范工作中来,建立治安巡逻队,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无毒村创建、安全事故预防等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控严、服务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高标准的法治文化街、党建宣传街、道德教育街贯穿鞠刘村;村里随处可见法治宣传标语、法治漫画、普法歌谣;“六尺巷”等倡导邻里和睦、家庭和谐、守法持正等理念的小宣传栏深得村民喜爱;村里的公共法律服务站、法治文化大院、农民法制学校更是成为村民学法的阵地……在鞠刘村,不仅电教设备、图书、阅览室、宣传栏一应俱全,还经常有村居法律顾问来免费提供咨询,村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排的普法歌谣、快板儿、戏曲、小品更是丰富多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和道德熏陶,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在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同时,鞠刘村注重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法治文化和乡村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法治文明程度。全村各项事务纳入了法治化管理轨道,基层自治组织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水平不断提升,村民法治观念、文明意识不断提高,全村老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近年来,广饶县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融入其中并进一步发展,打造了稻庄镇鞠刘村、大王镇吴家村、广饶街道国安社区等一大批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以点带面,推动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谭芳 王宝琴 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