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逄观星|陈列馆下的沉思

大众日报记者 逄春阶

2022-08-17 07:19:4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 逄春阶

周末拜谒家乡的景芝革命陈列馆和前屯红色记忆中心,看到了好多熟悉的名字,见到了好多熟悉的面孔,听到了好多偶有所闻却不详细的故事。遂感慨,要是家乡人没有远见,没有情怀,没有耐心,这些珍贵信息都如“雨珠落大海”矣。

是什么力量让我的先辈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越过敌、伪、顽封锁,奔向自由、光明之地?他们面对民族危亡,毁家纾难,毅然决然走向荆棘,视死如归。一定是想明白了,想透彻了,觉醒了,开悟了,看着一幅幅图片,无论是生活照还是戎装照,这些人都气宇轩昂,凛然不可侵犯,只有铮铮铁骨,没有半点颓唐和懈怠气息。这个“人样子”装是装不出来的。家乡这片厚土下,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一定有,他们的光泽还没有穿透尘埃,他们等待有心人去挖掘,去发现。

是什么让有些人本可成为天地可鉴的雄杰,却身败名裂,留下千古骂名?他们也阳光过,也志存高远过,闪光过,可圈可点过,可最终魔鬼缠身,走向了不归路。一辈子没活明白,一辈子糊涂着,混沌着,计较着。他们输得很惨,输在境界?输在格局?都是又都不是。他们一定也曾想奔向光明之路,不想作恶太多,可身上的某种东西遮蔽了慧眼,他们经不得风雨,受不了摔打,没有找到光明源、力量源。这些人如困兽一般,一步一步走向自己导演的悲剧,结局更值得后人深思。

是什么让有些人起步最早,却也最早撤出,没有走到他们向往的高度?比如我们村的逄某(我别写名字了,愿他老人家安息),是进步青年,1937年夏秋之交的浯河万人大会上,他登台演讲,声泪俱下地声讨日寇,引起了地下党员牛方稷等人的注意,发展他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发展他老婆和一个挑担卖油的小贩入党。”当时镇上的汉奸队和各股土顽部队经常下乡搜索骚扰,让逄某坐卧不安。他给牛方稷写了一封信,要求退党,理由是“形势不利”,退了也就退了。作为普通人,贪生怕死,这是人之常情。他一定承受了巨大压力,具体是什么压力,不得而知,有外部的,还有内部的,很复杂。从逄某的经历看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得经受多少考验。止步于半途的人,不仅仅有我这个本家,肯定还有。听老辈人说,逄某一生老老实实做人,没有做一点对不起组织的事儿。要是他还活着,我真想采访采访他,听他谈谈当时。站在展板前,我对“久经考验”四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让我敬佩的,还有那些异乡人,他们多为富家子弟,没有患得患失,却有坚不可摧的意志,超越地域,立于天地,要唤醒景芝这个沉睡的麻醉的酒乡。他们最终做到了,用热血,用青春。他们走过的小路、蹚过的小河、住过的房屋,还能找到吗?他们吃过的景芝小炒、喝过的景芝酒,还跟现在一个味道?

“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这句话道出了依靠老百姓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面对敌、伪、顽等恶势力,我故乡的先辈做了他们该做的。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有他们的身影,或拿枪,或握笔,或推着独轮车;大后方有她们的英姿,做军鞋,送军粮,送子弟参军……付出了汗水、泪水、血水,“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我的家乡也有鲜活体现。

走出陈列馆,阳光明媚,和平真好。记住历史,拒绝遗忘,作为后人,常来陈列馆看看,一定能得到不小的启示,更有利于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责任编辑: 禹亚宁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