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学艺术繁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大众日报记者 李丽 刘一颖 赵琳 齐静
2022-09-29 06:37:3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李丽 刘一颖 赵琳 齐静
9月26日,在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尼山艺术论坛、尼山文物论坛、尼山文学论坛、尼山报告文学论坛、尼山世界青年论坛、尼山世界儒商文化论坛、尼山华侨华人论坛等相继举办,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嘉宾就“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一些观点见解独特,给人启发。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
报告文学创作需要增强担当精神
面向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创作,需要增强担当精神,开辟题材领地,持续不断地去发现生活,向更多未知的社会领域掘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报告文学创作空间更为广阔。鲜活的素材题材,感人的人物原型,只有在我们的主动发现之中,才能与我们相遇。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而自觉地感知人间冷暖,将目光更多投向远方及普通人群,为他们写心画像,呈现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成就大作品。新时代报告文学创作面向未来,要坚持文学本位,树立艺术性和感染力就是生命线的意识。把更多的工夫花在人的塑造上,注重人物内心世界、语言方式、生活细节、性格特征的把握,见人见事见精神。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范玉刚——
文艺创作要汲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量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内涵。我们所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该是放在博物馆中,以一种瞻仰的态度来看,而应该将其理解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核心价值理念仍影响着当代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行为规范,当然也包括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因此,新时代文艺创作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量。同时,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我们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类技术创新,让传统文化能更生动、鲜活地走进公众心中。如登上央视舞台的舞蹈《只此青绿》、数字版《清明上河图》等,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成为时尚。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赵可金——
新时代大国青年应在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走在前列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交融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发生交锋和碰撞。如何直面世界变局,承担时代责任,是新时代大国青年面临的重大课题。青年是最活跃、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应该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新时代的大国青年要秉持包容精神,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施战军——
让世界通过文学作品更了解中国
尼山文学论坛是首次举办。在尼山,我们会想起孔子,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儒家学说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和贡献,常常是以文学的形式实现的。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文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我们要让世界通过文学作品更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这些年,中国文学作品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认可。在当前国际关系日益复杂的形势下,要推动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把更多中国文学作品好好翻译出来、出版出去,更好发挥文明交流纽带作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责任编辑: 蔡继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