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走笔|沿着黄河遇见海,“遇见”美“看见”更美
大众日报记者 王红军
2022-10-22 07:56:2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10月19日,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三场集体采访活动上,山东代表团新闻发言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代表,谈及推进文化“两创”、讲好黄河故事时,一句“沿着黄河遇见海”,引发会场内外无数人的怀想。
10月21日,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五场记者招待会上,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代表回答大众日报记者提问时谈到,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是美丽中国在水和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山东有着河海交融的独特资源,有着风光旖旎的微山湖、东平湖,有着胶州湾、莱州湾等美丽海湾,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资源禀赋独特、责任重大光荣。
就在这几天,一部纪录片《大河之洲》,全景展现了黄河三角洲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让观众在感受大河之洲的万千变化中,看见美丽中国。
如果说,“沿着黄河遇见海”中的“遇见”,是千百年来自然创造的机缘,是独特地理优势造就的结果,那么,“在大河之洲看见美丽中国”中的“看见”,则是人认识自然、回馈自然的结果,是山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和成果呈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遇见”美,“看见”更美;“遇见”随缘,但“看见”不易。与长江经济带相比,黄河流域生态更脆弱。所以,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里有两个关键词,生态和高质量。尤其山东,人多地少水缺,沿黄9市抓经济、搞生态、吃饭过日子,都要优先考虑黄河承载能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讲,黄河就是9市25县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和安全保障。因此,白玉刚代表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山东在黄河流域的使命责任就是“五保”:一是保黄河安澜,二是保黄河水量,三是保黄河水干净,四是保沿黄人民群众日子好、地方发展好,五是保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好。
回望非凡十年,党中央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今天,沿黄河自驾游,一路向东,人们一定会感叹于黄河的气象万千满目新。它向人们清晰展示着新时代山东护河、治河的一个个切面,详尽记录了沿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在这些欣喜的变化中——
最美的是生态,一望无际的稻田、荷塘、草甸、湿地、刺槐林、芦苇荡,一切都美得不加修饰,2020年东营市生态产品总值(GEP)达到了7236.88亿元;
最甜的是脱贫,628公里的黄河山东段,塑造了1702平方公里的滩区,曾让滩区群众饱受泛滥之苦。山东大迁建用四年时间,让60万滩区群众实现安居梦,沿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
最令人充满自信的,是沿黄各地求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脚步,总投资20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项目落户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从“老”破题、向“新”出发,主动摆脱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路径,坚定不移走高质量高效率绿色发展路子,大河新生,未来可期。
大河滚滚向前,治河步履坚定。从小清河疏浚治理,到泰山石禁止采挖,从东平湖清淤扩容,到黄河口湿地修复,我们所坚持的,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我们所描绘的,是一幅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画卷,是山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立于大河之洲,今天看见的,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蓝图、新的起点。展望未来,全面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山东有基础有条件,更有信心有能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加快打造生态保护样板区、长久安澜示范带、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文化“两创”新标杆……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上走在前、作表率。
(大众日报记者 王红军 报道)
责任编辑: 李欣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