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山东·记者蹲点丨荣成:“两条鱼”游出百亿产业链

大众日报记者 陶相银

2023-04-03 06:55:3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渔业大县上演一二三产融合新故事

“两条鱼”游出百亿产业链

2022年,荣成完成水产品产量173.1万吨,实现渔业总收入1086.6亿元,连续41年居全国县级首位。近年来,荣成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水产养殖、远洋捕捞、水产加工等海洋传统产业纷纷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攻关,走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远洋水产加工,年产值超百亿元

在荣成浦臣水产有限公司,展厅内展示着鱿鱼排、鱿鱼圈等数十种不同种类的预制菜产品。“这些是主打产品,销往欧美、澳洲、日韩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经理张书栋介绍,“公司每年营业额约为7亿元,国外市场占了85%左右。”

一路之隔的山东蓝润水产公司,一条条金枪鱼从超低温冷库中运出,经过多道流水线后,它们变身为刺身、罐头、鱼柳等。作为国内目前单体规模最大的金枪鱼加工基地,该公司每年生产金枪鱼系列产品3万吨,大部分产品销往欧美、日韩。

浦臣水产所需鱿鱼绝大多数来自秘鲁、阿根廷、新西兰等南太平洋海域。蓝润水产的金枪鱼则来自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印度洋。

荣成拥有远洋渔业企业19家,远洋渔船307艘,占我省的60%、全国的11%,2022年远洋捕捞完成产量40.1万吨,其中鱿鱼25万吨、金枪鱼3万吨。依托远洋渔业资源优势,荣成拥有国内最大的远洋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年产值150亿元,其中鱿鱼加工总产值90亿元。

“近年来,我们打造了捕捞、回运、精深加工、交易、储运服务这一完整的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发展海洋预制菜等产品的规模化精深加工。”荣成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志强说,相较于以往的直接销售,精深加工的渔获物身价倍增。以鱿鱼加工产业为例,荣成拥有鱿鱼加工企业70多家,年加工量45万吨以上,占全国50%以上,成为亚洲最大的鱿鱼加工基地。

有着“海洋黄金”美誉的金枪鱼,在荣成实现了60%以上回运深加工。除了鱼肉加工,原本是废料的鱼骨也通过酶解技术提取出胶原蛋白肽。如此一来,相比以往在海外直接出售,一条金枪鱼的价值提升了十几倍。

吃干榨净,海带身价倍增

在荣成市成山镇的一处海带养殖区,一艘艘挂机船来回穿梭,养殖工们忙着管护即将成熟的海带。带队负责人曹延波说:“长势非常好,6000亩海区应该能收割6500吨以上。”

曹延波说的“6500吨”是指晾晒后的干海带,通常每6吨出海海带才能晒成1吨干海带。

荣成的海带产量常年稳居全国县级市第一位。以往,渔民都是采用传统工艺对海带进行盐渍、烘干等初级加工。“市场正常情况下,1吨四五千元的干海带能制成六七吨盐渍海带,市场价值达到4万多元。”威海世纪博康海藻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守祝说,“但海带的附加值还可以提得更高。”

在世纪博康,干海带从车间一端输送入流水线,最终生产出的是3种高附加值的活性原料——岩藻多糖、岩藻黄素、海带膳食纤维。“这是一套对海带‘吃干榨净’的工艺,无废水、无废料。”郝守祝说,在该公司,1吨干海带可产出每公斤5000元的岩藻多糖15公斤、每公斤1000元的岩藻黄素300公斤、每公斤160元的海带膳食纤维350公斤,“精深加工后的一吨干海带,市场价值到了43万元以上。而如果把这些海藻活性原料作为核心配料,做成功能食品、海洋药物、高档化妆品等,其附加值又可以提升10倍左右。”

荣成引导企业不断研发高端产品、拓展终端市场,力促海洋食品由简单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迈进,由精深加工向医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高端领域转型。同时,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贝藻参、远洋产品、预制菜、生物医药等细分产业加速膨胀。2022年,荣成市海洋生物食品及医药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255.25亿元。

生态耕海换来“金山银山”

寻山集团10万亩养殖海区内,整齐排列的彩色浮漂维系着无数的养殖筏架,海面之下数米是海带、裙带、龙须菜等藻类的空间,再往下是鱼虾、贝类的养殖网箱,最下面则是底播增殖海参、鲍鱼的人工鱼礁。公司运营经理卞大鹏说,这种模式实现了养殖系统内物质最大限度循环利用,并把营养损耗及对环境的压力降到最低,单亩年收入比传统养殖模式提高近30%,“藻类、贝类都是固碳‘高手’,整个养殖区每年可固碳11万吨,相当于陆地植树造林180万亩。”

2021年,国内首笔“海洋碳汇贷”被寻山集团领到,2000万元贷款的质押物正是42.5万吨碳排放权。

去年5月,桑沟湾的100亩人工种植海草也因为减碳效益上了商业保险,成为我省首单海洋碳汇指数险。同样是去年,在东楮岛海域实施的“海底绿化造林”,以面向网友开放认领的方式,捐赠栽植海草3000万株,开启了海草床保护的新方式。

同时,以海洋牧场为代表的休闲渔业在荣成蓬勃发展,补齐了海洋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最后一块拼图。

目前,荣成共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2处,省级海洋牧场17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11万余亩,规模、体量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近几年,“夏游海洋牧场”成了荣成文旅的“金字招牌”,旺季时每月接待游客30万人次。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也带火了渔家乐、海草房民宿。以桑沟湾畔的东楮岛村为例,该村不足两百户村民,开起了100多家渔家乐、民宿,近两年每年游客数量都在4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大众日报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李钟芸 报道)

责任编辑: 刘宪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