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听劝体”流行背后
大众日报记者 朱子钰
2023-11-12 06:59:3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最近,“听劝体”被年轻人视为社交平台“成功宝典”频繁使用。在小红书App,关于听劝的笔记有231万篇,成千上万的网友用听劝帖为自己答疑解惑。“明天到婺源,有什么好玩的和旅游建议,请大家通通说出来,本人特别听劝。”网友“帕尼尼”发布了一条帖子,迅速引来了五百多条热心评论,为其提供旅行参考。“听劝体”蔓延至各个领域,不仅衍生出听劝旅游,还涉及穿搭、学习、保养健身、工作选择等。
为何“听劝体”如此流行呢?其实,最初的“听劝体”是劝说一些固执网友的玩梗,慢慢发展成在互联网平台向他人求教学习的方式,一是获得帮助,二是让他人避雷。求助者使用“听劝体”,抱着真诚的态度希望获得别人的建议,助人者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建议,以过来人的角色现身说法,帮人避雷,如此一来,“听劝体”充满了对陌生人的关心及友好,求助者与劝人者双向奔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在网友眼中,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劝告,既真诚又有说服力,他们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但又不会强人所难、好为人师,自己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后作出选择。与在现实生活中和熟人求教相比,“听劝体”隐藏在马甲之下,不管提出何种问题,不用觉得不好意思,也不必担心圈子狭小而得不到解决,在网络算法的精准推送之下,人们往往能获得群体更多元、层级更丰富的回应,得到满意答案的概率更大。
从更深的角度理解,“听劝体”彰显了当下年轻人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愿意暴露自己的不足,并主动求教,广泛听取网友的意见,反哺自我。在这一良性循环中,年轻人不仅可以获得有用的经验和建议,还能感受陌生社会的守望相助。心理专家认为,“听劝体”反映了当前信息过载和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年轻人社会认同感、自主和归属的需要。他们既渴望独立自主又寻求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网友发布的听劝帖中,不少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有人听劝与父母更好沟通、有人听劝学习顺利考研,还有号称“全网最听劝的男人”小艾同学,两年时间里,从换发型、穿搭到运动健身,他都积极听取网友建议,实现了“人生逆袭”后向网友分享结婚喜讯。本质上,“听劝体”中更多流露的是来自陌生人的关怀与善意,这种正向积极的价值观,是其能够一呼百应的大前提。
随着“听劝体”走红,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涉足,除了素人在网络求助,一些带有商业性质的听劝体也不在少数。然而,一些建议并非铁律,当信息越来越繁杂,个人要学会仔细甄别,择善而从,把听劝当作一面镜子,找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避免盲从。
(大众日报记者 朱子钰 报道)
责任编辑: 许光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