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蹲点|海上有座“绿色宝藏”——初冬时节探访耕海1号
大众日报记者 董卿 杨秀萍
2023-11-23 06:53:2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在烟台市莱山区渔人码头以东四十里湾海域,有一条“项链”镶嵌于蔚蓝大海之上。“项链”的一头是花瓣造型的智慧渔场,另一头是海星造型的综合体平台,由栈桥串联起绿色低碳的海洋牧场运作方式,这就是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
发展蓝色碳汇循环经济
初冬时节,烟台旅游大世界崆峒岛游船码头,宽阔而平静的海面上,数十艘客轮整齐地停靠在岸。从这里乘船,半小时,即可到达“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
在距离崆峒岛游船码头不远的东口码头,是“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污水上岸收集点。在那里,“永丰油1号”从卷盘上抽出十几米长的水管,一头连接船体的收集柜排口,一头连着岸上的接收装置,将平台上产生的生活污水等全部转移,上岸处理。
“‘耕海1号’配备南极长城站同款防污处理系统,处理之后的污水污物通过污水处理船,全部运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定的陆地码头,排入全市污水管网,实现海上‘零排放’。”山东海洋集团耕海科技公司执行董事尉岩介绍。
“耕海1号”还摇身一变成为渔业的“碳”路先锋,实现渔业绿色可持续养殖。“贝类生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捕获海水中游离的二氧化碳,合成碳酸钙外壳,是最经济有效的蓝碳途径之一。如果在光秃秃的海底,放置一些坚硬的构造物,大量藻类和贝类就会附着生长,不仅能增加生物多样性,还能进一步实现海洋生物的固碳功能。”
“耕海1号”海洋牧场碳汇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相关负责人潘金华介绍,在位于“耕海1号”南部开放海域的海珍品增殖区,共成堆投放了约204.48万块多功能组合增殖礁,占用海底面积3.24公顷。
“人工鱼礁就是我们为贝类和藻类生物搭建的‘住宅’,不仅能为海洋藻类及附着生物提供附着基质,还能有效修复渔业资源,实现渔业资源循环可持续发展。”潘金华说。
引领海洋渔业升级转型
在“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上,不仅有生态环保的“黑科技”,还有很多智能化养殖设备。
近日,记者乘船登上“项链”北端的智慧渔场时,不少游客正在垂钓位上钓鱼。渔场内有3个直径40米的大型圆形网箱,每个网箱养殖体积约1万立方米。“这里养殖的鱼密度很大,个头也大。”河北游客陈家栋下竿不久,就体验到了鱼儿咬钩的刺激感。
“渔场内的网箱年可养殖斑石鲷、真鲷等优质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约15万公斤。”山东海洋集团耕海科技公司工作人员隋明辉介绍,渔场配备了自动投喂、环境监测、船舶防碰撞等系统,以及无人船、水下巡检机器人等世界领先设备,已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态养殖。
在“耕海1号”的控制大厅里,记者看到,偌大的屏幕上展示着海洋牧场里黑鱼、真鲷、斑石鲷等鱼群的实时情况,旁边显示着养殖水体、鱼饵总量、鱼总量等养殖参数。
“有了这套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我们可以对风浪、水流等实时数据进行分析,调整投喂位置、距离、下饵速度等,实现精准投喂。”隋明辉表示,如今,饲料浪费导致的损失减少80%,用工成本减少60%。
如今,“耕海1号”已成为海洋渔业升级转型的范本,让传统海洋牧场无法实现的“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成为可能。“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项目,还入选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装备型海洋牧场建设“山东标准”试点项目。
兴起海洋文旅新业态
“这个项目是新业态,需要边走边尝试,不断在新的技术、新的发展模式中摸索前进。”山东海洋集团耕海科技公司运营总监王官磊说。
“海上住宿,在全国是头一份。”正如王官磊所说,由公安部门颁发的特种行业许可证是陆地上住宿行业必备的证照之一,而海上证照的颁发主体尚不明确。对此,莱山区委、区政府以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为抓手,积极协调企业、公安、海警三方,采取划清管辖权限的方式,办出了全国第一份应用于海上住宿的特种行业许可证。“拿到证的那天,我心里一块石头可算落地了。”王官磊感慨。
“它属于一个新生事物,我们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思想,整个运营过程当中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就解决什么问题。”莱山区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文明介绍,该局积极协调交通运输、海事等15个部门,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帮助“耕海1号”解决15项营运手续,确保“耕海1号”如期对外开放。
走在“耕海1号”甲板上,四周被海水包围,平台距离海面有四五层楼高,不免让人有些发怵。
“看那3个外形一样的橙色圆柱,那就是‘耕海1号’的定海神针,橙色圆柱实际上是液压桩系统,将三组液压装置插入到指定的入泥深度,单柱风暴支持载荷可以达到520吨,整个平台最高可以抵抗14级风力。”山东海洋集团耕海科技公司技术工程师赵全福介绍,为了全方位保障游客安全,平台还安装有红外摄像,可以实时观测平台和海面状况,当有人员落水时,红外摄像可以第一时间传输到监控室,安全员可以通过监控第一时间进行施救。
如今,“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已成为烟台新晋打卡地,每年十几万游客从全国各地赶来,乘船登上这条“项链”,感受“蓝色粮仓”+“蓝色文旅”的独特魅力。
(大众日报记者 董卿 杨秀萍 通讯员 宋玮 康圣洋 报道)
责任编辑: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