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撂下锄头去网购 农民搭上“互联网+”快车
2015-06-26 03:09:04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国乐 张誉耀
王浩奇 赵德鑫
本报通讯员 姜潘峰 盛超

□记者 赵德鑫 报道 6月10日下午,鱼台县张黄镇丁闫村村民闫宇(左)为当天要发出的50个包裹进行打包,一个包裹包装好只要20秒钟。
“只用了3天时间,我给妈妈网购的连衣裙就送到了家门口,不仅款式好、质量高,价格还便宜,年中促销果然不错。”6月11日,在距离微山县城35公里的留庄镇马口一村村民丽丽啧啧称赞,“电商网购对城里人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但对原本身处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的农民来说,还比较新鲜。”
话分两头。在金乡兴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飞腾介绍:“目前公司种植70亩大蒜,下辖2个加工厂、6个冷库,大蒜存储量达3500吨,拥有完备的农产品种植、收购、生产、加工、保鲜冷藏、出口销售链条,去年从阿里巴巴国际网站和国际大蒜网开始的电商之路。越来越多的农村个体小老板‘触网’,把实体销售搬到网上,当起网店店主。”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电商进入农村,改变的是什么?
撂下锄头去网购
生活品质在提升
今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支持农村电商的政策也不断落地,农村市场深而广,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纷纷主动抢滩,“千县燎原”计划便是京东启动的战略布局,6月份之前,梁山、汶上等5家县域服务中心全部开门纳客,通过招募、培训乡村推广员,将乡村合作点辐射进自然村,将电商触角深入到村民家中,破冰“最后一公里”,其中梁山县服务中心成立半个月,乡村推广员已突破百名,快递量增加近四分之一。
梁山县拳铺镇才林村村民贾传涛报名当上了“京东商城乡村合作点”乡村推广员。被选中后,他一边忙着装修自己的推广店,一边帮着乡邻在网上购物。
“很多村民都知道网购这个概念,但不会操作,也不放心在网上支付。”贾传涛说,最近他把货到付款、送货上门等网购承诺介绍给邻居贾大哥,并帮他在网上下了一款豆浆机的订单。第二天,豆浆机到手,“比镇上选择余地多,比去县城省事儿,昨天刚选中,今天就送到,而且是看见货再交钱,又快又方便。”50多岁的贾大哥对人生第一次网购经历很满意。
然而借船过河不如造船过河。一些县域电商不愿盲目“抱京东、阿里的大腿”,于是选择自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商平台。“县里将实施‘智慧乡村’计划,打造服务更精细的农村电商网络,将建立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站,为老百姓提供包括物流配送、交易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金乡信息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王旭告诉记者。
6月12日,汶上县汶上镇祥云社区锣鼓喧天,樱桃阵互助式智慧社区电商项目启动运营。在社区线下体验店里,放着三台外有奶牛斑纹的“奶牛机”,这是除手机、PC终端外,方便更多不懂网络居民购物的第三种终端。人群中,居民王瑞平在“奶牛机”屏幕上轻点几下,就成功网上下单,与此同时,“奶牛机”吐出一张印有二维码的纸条,将其交给旁边的代办员,就能实现现金交易。
比“奶牛机”更直接的是兖州区电商平台“百意购”社区(村)终端一体机。记者在新兖镇徐营村“百意购”线下体验店内,看到居民选好商品后,只需将会员卡和储值卡二卡合一的购物卡在服务终端的卡槽上刷一下,就能轻松实现网购。终端一体机旁边,还有形如超市储物柜的柜子,兖州新合作百意商贸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经理王涛称之为“自提点”,他介绍,刷卖场会员卡或输入手机上的验证码,柜子就能打开,拿到网上买的商品。“我们的手机客户端上有3000多种商品,尤以生鲜、蔬菜、水果等食品为主,可网上支付,也能在自提点刷卡支付。”
解决了怎么买的问题,很多人还关注买什么。“网上购买实体商品太普通了,我们的智慧社区电商项目启动以后,居民还可以在上面购买服务。”济宁樱桃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德强介绍,项目正常运营后,病人可以在晚上12点预约挂号和医生,祥云社区的居民通过网上交易,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医疗、养老、旅游、家政等互助式服务,同时包括水、电、气、有线电视费等公用辅助缴费项目。
“现在开始在网上给孩子买纸尿裤,比在周围超市买的牌子正规、质量好,消费水平提高,生活品质也向城镇靠拢,一种开阔的自信感觉就出来了,这非常好。”丽丽如是说。
从走街串巷叫卖
到电脑点击就下单
就实际而言,很少有农民会因为没有买到漂亮衣服而伤心懊恼,却常常有农民为大白菜烂到地里而失声痛哭,可见,对广大农民来说,把农产品卖出去,才更为实惠。
“这是刚安装好的上万块的摄像头,通过它,能把种植基地的视频监控放到网店里‘直播’,网上客户能看到大米的种植过程,也能利用二维码建立大米质量追溯体系,查看生产过程、加工工序等。”鱼台县丰谷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宝启兴致勃勃地介绍,现如今他还有一个身份——鲁鱼食品旗舰店店主。
网上卖大米并不是刘宝启一时兴起:他所在的鱼台县王鲁镇陈堂村,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就有“江北第一米市”的美誉,2011年,村里的大米销售额就达到5亿元。虽销路不愁,但价格较低、推广品牌等问题是刘宝启一直思索的。
恰逢侄子刘玄提出开网店卖大米的建议,刘宝启便把电商销售作为精品销售的主要渠道。“去年,天猫网店在3月刚开,一天可销售3000至4000袋杂粮产品以及400至500袋5斤装的鱼台大米,4月份开始,销售收入已有200多万元。”刘宝启告诉记者,2014年全年,通过电商渠道,销售额达到4千万元,最高峰时一天的销售量达到了5千件。所有中高档的大米80%以上的销量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
“从走街串巷叫卖到电脑点击就下单,多大的进步。”刘宝启说,通过电商的销售,鱼台大米与东北大米、五常大米等形成品牌竞争,在网上面向全国打响了知名度,他也会经常看网店的买家评价,“口感好、香味浓”是买家认可鱼台大米的地方。
除了把实体销售转向网络销售,开网店也成为创业者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去年因血友病退学,身体条件不适合做过重的体力劳动,于是开了一家网店。”6月10日,记者来到鱼台县张黄镇丁闫村村民闫宇的工作室,1992年出生的他正和团队为自己“客粥求健”网店当天发货的50件产品打包。
“初期时候投入了3000元,主要是网店的运营费与服务费,货则是边进边卖。”闫宇称自己做的是小本生意,仍记得自己第一份订单,“2014年5月7日,一位北京买家购买了一袋自发粉,包邮价格是21.5元。”网店的销量提升很快,两个月后,闫宇参加某网站促销活动,一天就实现了15000元的销售额。现在,他正和一起创业的四位伙伴搭配出不同种类的养生粥,作为网店的新卖点。
为不断学习进步,闫宇专门向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的李小刚取经,李小刚的团队帮助闫宇进行网店装修。在李小刚建立的百人大学生创业联盟的QQ群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电商一起讨论交流、分享经验。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旺告诉记者,网店从去年2月开始运营,半年的时间销售额达到160万元,生意旺的时候一天发货3000多件,价值6万多元,在最高峰,全县一天发出的快递包裹有70%都是来自于他们。“东北有一家经营农副产品的电商企业,短短两年时间做到了年销售额7个亿,对销售前景我们很有信心。”
在邹城,作为阿里“千县万村”计划中济宁唯一的试点县,农村淘宝项目已进入实体运营阶段,首批15家村级服务站上线20天,订单量突破8000单,交易额突破30万元,取得山东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越来越多的农户自发地使用市场化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变身为网商,直接对接市场,电商之路成为信息网络时代农民的创业致富新路。
电商之路刚启程 脚下才是第一步
淘宝村的影响不止发家致富,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便是例证。十年前,该村大部分年轻人还在城里打工,但自从开办销售拼装家具的网店以来,村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如今,年轻人更有可能留在村内,本村大学生毕业后也愿意回来工作。无独有偶,山东省博兴县湾头村从2006年起,开始网上销售自制的草编篮子,如今,该村已是出了名的“三无村”,无孤寡老人、无留守儿童、无夫妻因外出打工导致两地分居而离婚。
然而,农村电商落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目前济宁的农村市场还存在“软硬件”都不足的情况:“软件”是农民的消费习惯、推销意识和品牌意识还需进一步养成,“硬件”则是配套设施不完善。电商之路漫漫,从田间到收发货,脚下才是“第一公里”。
“烟台大樱桃真是太火爆了,点开淘宝几家销量高的,订单量都上万,”时值樱桃成熟季,市民姜先生为在成都读大学的儿子选购了三斤顺丰包邮,“第二天就到了,很方便,又特别新鲜,我打算再买点送给朋友。”
济宁当地,除了鱼台大米,还有微山的鲤鱼、青皮,喻屯甜瓜,长沟葡萄,泗水的西瓜等较为著名的地标性农副产品,却无一像烟台大樱桃“名声在外”,且网售火爆。
对此,山东省电商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刘恩山认为,想打造农副产品在互联网上的品牌与知名度,需要实现品牌的“裂变效应”。“首先,裂变需要一个支点,就是我们常说的产品的卖点所在。比如鱼台大米究竟好吃在哪里,一定要让大家都知道。其次,裂变需要活动作为催化剂。对于产品来说,必要的活动如‘免费试吃’是增加销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品牌产生的催化剂,但现在济宁农副产品的品牌效应还未显现,需要培养。同时,品牌裂变效应的基础来源于社群,就如同小米的‘粉丝文化’一样,拥有对品牌忠诚度高的社群是品牌成功的基础。”
针对这种情况,鲁鱼食品打算将淘宝网上的旗舰店转型为专营店,不仅卖丰谷米业生产的大米,还把鱼台其他优质农副产品放在专营店内销售。鹤来香农粮店则计划在“特色中国”开设特色鱼台馆,将大米、龙虾、咸鸭蛋,甚至是柳编等特色产品展示销售。
经验不足、缺乏系统认知也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毕竟都没经过专业培训,属于摸着石头过河。”闫宇表示,近期销量不如去年同期,“以前可能是价格优势,但现在顾客更关注个性化产品。”他坦言,开网店只有一年,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在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上,还需要更及时地作出应对,还需要学习、研究。
此外,资金少、实力小也是大多个体农户发展电商的“软肋”,如果想推广店铺与产品,动辄几万元的广告位让闫宇这样的店主难以承受。“有时候促销,赔钱做了一款活动,但另一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往往会以更低的价格。”张旺无奈地表示,中小店主大多会遇到此类困境。
而对于生鲜平台和个体电商,物流成本的问题仍比较棘手,亟待解决。“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成本仍然偏高。”刘宝启告诉记者,虽然规模大了,快递公司可专门取件派件,并不是难题。但今年春节之后,快递的费用也在上涨,这给网店的经营带来了不小的成本压力,“同样的5元钱一单快递费,以前可以寄5公斤大米,现在只能寄2.5公斤,如果是其他生鲜产品,包装和物流成本将更高。”
王浩奇 赵德鑫
本报通讯员 姜潘峰 盛超

□记者 赵德鑫 报道 6月10日下午,鱼台县张黄镇丁闫村村民闫宇(左)为当天要发出的50个包裹进行打包,一个包裹包装好只要20秒钟。
“只用了3天时间,我给妈妈网购的连衣裙就送到了家门口,不仅款式好、质量高,价格还便宜,年中促销果然不错。”6月11日,在距离微山县城35公里的留庄镇马口一村村民丽丽啧啧称赞,“电商网购对城里人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但对原本身处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的农民来说,还比较新鲜。”
话分两头。在金乡兴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飞腾介绍:“目前公司种植70亩大蒜,下辖2个加工厂、6个冷库,大蒜存储量达3500吨,拥有完备的农产品种植、收购、生产、加工、保鲜冷藏、出口销售链条,去年从阿里巴巴国际网站和国际大蒜网开始的电商之路。越来越多的农村个体小老板‘触网’,把实体销售搬到网上,当起网店店主。”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电商进入农村,改变的是什么?
撂下锄头去网购
生活品质在提升
今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支持农村电商的政策也不断落地,农村市场深而广,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纷纷主动抢滩,“千县燎原”计划便是京东启动的战略布局,6月份之前,梁山、汶上等5家县域服务中心全部开门纳客,通过招募、培训乡村推广员,将乡村合作点辐射进自然村,将电商触角深入到村民家中,破冰“最后一公里”,其中梁山县服务中心成立半个月,乡村推广员已突破百名,快递量增加近四分之一。
梁山县拳铺镇才林村村民贾传涛报名当上了“京东商城乡村合作点”乡村推广员。被选中后,他一边忙着装修自己的推广店,一边帮着乡邻在网上购物。
“很多村民都知道网购这个概念,但不会操作,也不放心在网上支付。”贾传涛说,最近他把货到付款、送货上门等网购承诺介绍给邻居贾大哥,并帮他在网上下了一款豆浆机的订单。第二天,豆浆机到手,“比镇上选择余地多,比去县城省事儿,昨天刚选中,今天就送到,而且是看见货再交钱,又快又方便。”50多岁的贾大哥对人生第一次网购经历很满意。
然而借船过河不如造船过河。一些县域电商不愿盲目“抱京东、阿里的大腿”,于是选择自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商平台。“县里将实施‘智慧乡村’计划,打造服务更精细的农村电商网络,将建立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站,为老百姓提供包括物流配送、交易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金乡信息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王旭告诉记者。
6月12日,汶上县汶上镇祥云社区锣鼓喧天,樱桃阵互助式智慧社区电商项目启动运营。在社区线下体验店里,放着三台外有奶牛斑纹的“奶牛机”,这是除手机、PC终端外,方便更多不懂网络居民购物的第三种终端。人群中,居民王瑞平在“奶牛机”屏幕上轻点几下,就成功网上下单,与此同时,“奶牛机”吐出一张印有二维码的纸条,将其交给旁边的代办员,就能实现现金交易。
比“奶牛机”更直接的是兖州区电商平台“百意购”社区(村)终端一体机。记者在新兖镇徐营村“百意购”线下体验店内,看到居民选好商品后,只需将会员卡和储值卡二卡合一的购物卡在服务终端的卡槽上刷一下,就能轻松实现网购。终端一体机旁边,还有形如超市储物柜的柜子,兖州新合作百意商贸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经理王涛称之为“自提点”,他介绍,刷卖场会员卡或输入手机上的验证码,柜子就能打开,拿到网上买的商品。“我们的手机客户端上有3000多种商品,尤以生鲜、蔬菜、水果等食品为主,可网上支付,也能在自提点刷卡支付。”
解决了怎么买的问题,很多人还关注买什么。“网上购买实体商品太普通了,我们的智慧社区电商项目启动以后,居民还可以在上面购买服务。”济宁樱桃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德强介绍,项目正常运营后,病人可以在晚上12点预约挂号和医生,祥云社区的居民通过网上交易,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医疗、养老、旅游、家政等互助式服务,同时包括水、电、气、有线电视费等公用辅助缴费项目。
“现在开始在网上给孩子买纸尿裤,比在周围超市买的牌子正规、质量好,消费水平提高,生活品质也向城镇靠拢,一种开阔的自信感觉就出来了,这非常好。”丽丽如是说。
从走街串巷叫卖
到电脑点击就下单
就实际而言,很少有农民会因为没有买到漂亮衣服而伤心懊恼,却常常有农民为大白菜烂到地里而失声痛哭,可见,对广大农民来说,把农产品卖出去,才更为实惠。
“这是刚安装好的上万块的摄像头,通过它,能把种植基地的视频监控放到网店里‘直播’,网上客户能看到大米的种植过程,也能利用二维码建立大米质量追溯体系,查看生产过程、加工工序等。”鱼台县丰谷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宝启兴致勃勃地介绍,现如今他还有一个身份——鲁鱼食品旗舰店店主。
网上卖大米并不是刘宝启一时兴起:他所在的鱼台县王鲁镇陈堂村,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就有“江北第一米市”的美誉,2011年,村里的大米销售额就达到5亿元。虽销路不愁,但价格较低、推广品牌等问题是刘宝启一直思索的。
恰逢侄子刘玄提出开网店卖大米的建议,刘宝启便把电商销售作为精品销售的主要渠道。“去年,天猫网店在3月刚开,一天可销售3000至4000袋杂粮产品以及400至500袋5斤装的鱼台大米,4月份开始,销售收入已有200多万元。”刘宝启告诉记者,2014年全年,通过电商渠道,销售额达到4千万元,最高峰时一天的销售量达到了5千件。所有中高档的大米80%以上的销量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
“从走街串巷叫卖到电脑点击就下单,多大的进步。”刘宝启说,通过电商的销售,鱼台大米与东北大米、五常大米等形成品牌竞争,在网上面向全国打响了知名度,他也会经常看网店的买家评价,“口感好、香味浓”是买家认可鱼台大米的地方。
除了把实体销售转向网络销售,开网店也成为创业者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去年因血友病退学,身体条件不适合做过重的体力劳动,于是开了一家网店。”6月10日,记者来到鱼台县张黄镇丁闫村村民闫宇的工作室,1992年出生的他正和团队为自己“客粥求健”网店当天发货的50件产品打包。
“初期时候投入了3000元,主要是网店的运营费与服务费,货则是边进边卖。”闫宇称自己做的是小本生意,仍记得自己第一份订单,“2014年5月7日,一位北京买家购买了一袋自发粉,包邮价格是21.5元。”网店的销量提升很快,两个月后,闫宇参加某网站促销活动,一天就实现了15000元的销售额。现在,他正和一起创业的四位伙伴搭配出不同种类的养生粥,作为网店的新卖点。
为不断学习进步,闫宇专门向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的李小刚取经,李小刚的团队帮助闫宇进行网店装修。在李小刚建立的百人大学生创业联盟的QQ群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电商一起讨论交流、分享经验。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旺告诉记者,网店从去年2月开始运营,半年的时间销售额达到160万元,生意旺的时候一天发货3000多件,价值6万多元,在最高峰,全县一天发出的快递包裹有70%都是来自于他们。“东北有一家经营农副产品的电商企业,短短两年时间做到了年销售额7个亿,对销售前景我们很有信心。”
在邹城,作为阿里“千县万村”计划中济宁唯一的试点县,农村淘宝项目已进入实体运营阶段,首批15家村级服务站上线20天,订单量突破8000单,交易额突破30万元,取得山东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越来越多的农户自发地使用市场化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变身为网商,直接对接市场,电商之路成为信息网络时代农民的创业致富新路。
电商之路刚启程 脚下才是第一步
淘宝村的影响不止发家致富,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便是例证。十年前,该村大部分年轻人还在城里打工,但自从开办销售拼装家具的网店以来,村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如今,年轻人更有可能留在村内,本村大学生毕业后也愿意回来工作。无独有偶,山东省博兴县湾头村从2006年起,开始网上销售自制的草编篮子,如今,该村已是出了名的“三无村”,无孤寡老人、无留守儿童、无夫妻因外出打工导致两地分居而离婚。
然而,农村电商落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目前济宁的农村市场还存在“软硬件”都不足的情况:“软件”是农民的消费习惯、推销意识和品牌意识还需进一步养成,“硬件”则是配套设施不完善。电商之路漫漫,从田间到收发货,脚下才是“第一公里”。
“烟台大樱桃真是太火爆了,点开淘宝几家销量高的,订单量都上万,”时值樱桃成熟季,市民姜先生为在成都读大学的儿子选购了三斤顺丰包邮,“第二天就到了,很方便,又特别新鲜,我打算再买点送给朋友。”
济宁当地,除了鱼台大米,还有微山的鲤鱼、青皮,喻屯甜瓜,长沟葡萄,泗水的西瓜等较为著名的地标性农副产品,却无一像烟台大樱桃“名声在外”,且网售火爆。
对此,山东省电商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刘恩山认为,想打造农副产品在互联网上的品牌与知名度,需要实现品牌的“裂变效应”。“首先,裂变需要一个支点,就是我们常说的产品的卖点所在。比如鱼台大米究竟好吃在哪里,一定要让大家都知道。其次,裂变需要活动作为催化剂。对于产品来说,必要的活动如‘免费试吃’是增加销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品牌产生的催化剂,但现在济宁农副产品的品牌效应还未显现,需要培养。同时,品牌裂变效应的基础来源于社群,就如同小米的‘粉丝文化’一样,拥有对品牌忠诚度高的社群是品牌成功的基础。”
针对这种情况,鲁鱼食品打算将淘宝网上的旗舰店转型为专营店,不仅卖丰谷米业生产的大米,还把鱼台其他优质农副产品放在专营店内销售。鹤来香农粮店则计划在“特色中国”开设特色鱼台馆,将大米、龙虾、咸鸭蛋,甚至是柳编等特色产品展示销售。
经验不足、缺乏系统认知也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毕竟都没经过专业培训,属于摸着石头过河。”闫宇表示,近期销量不如去年同期,“以前可能是价格优势,但现在顾客更关注个性化产品。”他坦言,开网店只有一年,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在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上,还需要更及时地作出应对,还需要学习、研究。
此外,资金少、实力小也是大多个体农户发展电商的“软肋”,如果想推广店铺与产品,动辄几万元的广告位让闫宇这样的店主难以承受。“有时候促销,赔钱做了一款活动,但另一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往往会以更低的价格。”张旺无奈地表示,中小店主大多会遇到此类困境。
而对于生鲜平台和个体电商,物流成本的问题仍比较棘手,亟待解决。“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成本仍然偏高。”刘宝启告诉记者,虽然规模大了,快递公司可专门取件派件,并不是难题。但今年春节之后,快递的费用也在上涨,这给网店的经营带来了不小的成本压力,“同样的5元钱一单快递费,以前可以寄5公斤大米,现在只能寄2.5公斤,如果是其他生鲜产品,包装和物流成本将更高。”
签审: shanqing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