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政情丨让迎新起到“第一课”实效,这所高校是这么组织的

大众日报记者 李振兴

2023-09-01 15:31:4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8月31日,山东女子学院迎来5000余名新面孔。为了给众多新生留好“第一感”,上好“第一课”,山东女子学院从暑期前,就在今年的迎新工作上花了很多巧思。

首先是增加许多新花样。比如,在报到现场,山东女子学院首次开展“以新带新”迎新活动,允许新同学提前报到,并在暑期组织对其开展线上培训,让新生从入学就开始参与志愿服务;为了让新生拥有一段难忘的经历,部分学院处理为每位新生送上学院私人订制祝福,还给当天生日的新生准备了生日礼物,并给距离较远的外地学生准备了带有学校logo的礼物;此次迎新工作上,学校建立了家校社协同机制,现场为家长代表颁发“家校联络员”证书,让家长更深入了解学校,与孩子“一起上大学”。

其次是调动全校师生的创新力与责任感。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在各个学院的报到处,都准备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仪式”:艺术学院策划“鹿鸣宴”汉服迎新,邀请新生参与汉服投壶游戏互动;工商管理学院将职业场景植入入学教育,让新老学生共同沉浸式体验一二三产业融合新业态;社会与法学院现场设置按摩推拿体验区等,现场展示专业所学内容;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发挥“算力”优势,承办全校解密闯关游戏。而在新生最关注的住宿环境上,学校也是用心良苦。据了解,学校在暑假期间,便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勤工俭学的学生,对学校700多间宿舍公寓进行粉刷、清洁,给新生烙印上老生的“功勋章”,让新生以老生为榜样、为目标。

最后是充分挖掘和发挥女性优势。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尽管山东女子学院今年的迎新工作花样百出,但几乎每个新花样都融入了“她”力量。在生日礼物等学院礼品的选择上,准备最多的是更符合女生喜好的竹节杯及精巧的手工艺品;在迎新活动的组织上,大都选择男女生都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新生接待上,无论是会场布置,还是入学指导,抑或是对新生家长的接待与服务,处处透露着女性的细致与贴心。

其实,对于今年的迎新工作,全国很多高校都玩儿出了新花样,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动无人驾驶车帮新生运送行李,山东中医药大学开设义诊服务区,武汉大学为迎新当日生日的新生准备生日蛋糕,清华大学“赶集式”迎新等。尽管在许多创意上,山东女子学院出现了高校常见的“撞车”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次迎新,该校也出现了“以新迎新”等让人耳目一新的操作。不难想象,对于此次的迎新工作,校方是绞尽了脑汁。

如此费尽心思做好迎新工作,山东女子学院有着怎样的考量?这些新花样又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对话校方记者发现,山东女子学院做出如此安排,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为了凸显“第一课”“第一感”。考虑到5000余名新生来自全国19个省(自治区),在经历了12年苦读后怀揣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学校便决定将开学第一课的“上课时间”设在新生踏入校门的那一刻,通过“一院一品”特色迎新,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让广大新生与女院一见如故。

二是为了凸显典礼育人。在迎新现场,学校不仅迎新广场举办了正式的迎新仪式,还在仪式上为“劳动赋能 用爱筑家”先进个人、优秀新生志愿者、新生思政知识竞赛获奖者颁发证书,发挥学生榜样的激励作用,以仪式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三是为了凸显主题担当。众所周知,绝大多数高校新生,都在高中阶段完成了成年礼,大学是他们成年后的第一个“天地”。为此,在迎新工作上,学校融入了众多主题教育元素,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培养青年责任和时代担当,让教育强国更有支撑、更有动力、更有活力。今年新增的“以新迎新”特色迎新,就是新生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最好例证。

校方如此深的考虑,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未来尚未有定论,但历史却能作为一面镜子。

作为一所有着71年建校史的高校,山东女子学院常年坚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四自”精神、社会性别意识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多次组织学生参与“思政教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专业设置上,学校坚持打造“1+3+N”特色发展模式,构建“三三六”雁阵式学科梯队,并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与往年相比,学校今年依据专业评估结果及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又对本科招生专业数进行调减,并适度向国一流、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倾斜招生计划,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的有效供给。

从数据的结果上看,过去三年,学校在省内本科普通类最低录取线分别高出一段线28分、30分、36分,今年又将这一“线差”提升至41分,实现“四连升”;在同类高校中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也较往年有明显跃升;8个本科专业最低投档位次较去年提升幅度过万。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振兴 报道)

责任编辑: 李振兴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