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点料】东汉末年的名士有什么习气
大众日报记者 鞠杰
2019-07-14 01:07:14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00:00.00]
名士是东汉后期政坛出现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一般出身名门望族,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不少人的学识也算高远,在文人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东汉末年、三国初年时期,名士同执政者的关系颇为多样,大致可分成三种类型:
一种是完全不合作的态度,具体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暗的,他们归隐山林、悠然自得,虽谈论世事却不干预世事,终老林泉。襄阳的司马徽、庞德公就是代表。另一类则恃才傲物、目空一切,自己没本事却看谁都不顺眼,祢衡可谓一个典型。
孔融多次向曹操推荐祢衡,说得曹操心痒痒的,一定要见见这位名士。可祢衡不领情,非但称病不去见曹操,还在背后讥讽曹操,甚至还当众羞辱、谩骂曹操。曹操怕杀了他背上害贤的恶名,因而忍下了这口恶气,并将祢衡送到刘表那里。没想到,祢衡又与刘表闹翻,刘表又将他送到黄祖那里。祢衡依旧积习难改,骂到了黄祖头上。黄祖可不是吃素的,一怒之下就把祢衡杀了。
另一种是虽然同执政者合作,却在骨子里瞧不起他们,并且利用自己的身份公然唱对台戏,孔融算得上是一个代表。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名头自然很大。他在外做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在朝做过将作大匠、少府,俨然朝中的意见领袖。曹操对他也不敢怠慢,可他对曹操却时时讥讽、处处做对,结果被曹操扣上“招合徒众”、“欲图不轨”和“谤讪朝廷”等罪名杀掉了。
还有一种是不仅能同执政者合作,而且积极出谋划策,但骨子里依然改不了名士习气,因而无法合作到底。曹操的谋士荀彧属于这种类型。
荀彧号称曹操的首席谋士,出身名门望族,早年就被视为“王佐之才”。投奔曹操后,不仅推荐了大量人才,而且许多重要决策都有他的功劳,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为曹操统一北方建立了卓越功勋。但是,荀彧骨子里依然忠君爱国;辅佐曹操,也只是希望能够借力复兴汉室。所以,当曹操暴露政治野心之时,荀彧就直言“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最终惹怒曹操,死得不明不白。
当然,也有一些名士能够把握时势、建功立业。刘表就是一个典型。刘表是东汉末年的公认名士,名列“八俊”。荆州刺史王睿为孙坚所杀后,董卓派刘表继任。当时,荆州各种势力复杂,由宗族、乡里关系组成的武装集团更是强盛。刘表只身赴任,网罗了蔡瑁等荆州人士,并在他们的帮助下,一举消灭了这些“宗贼”势力,得以平定地方。
虽然割据一方,但刘表骨子里依然未能摆脱名士习气,政治上缺乏远见,军事上缺乏谋略,几番错过重大战略机遇,因而时人对他的评价并不高。
显然,作为一个政治家,刘表这样的名士是不合格的。不过,在刘表的治理下,各地士人纷纷前来荆州避难,刘表也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安宁的生活和治学环境,为国家保存了一大批读书人。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的那样,刘表做的是“中人以下自全之策也”,“故天下纷纭,而荆州自若”。
来源:今参考推荐
殷啸虎/《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 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