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会丨谨防“井中葫芦”式调研
大众日报记者 蔡继钗
2023-09-25 13:57:3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夏铮
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已经全面启动,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直面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然而,个别党员干部在调研过程中人到心不到,听听汇报、走走路线、看看窗口便声称做了“深入”调研,实则就像漂浮的“井中葫芦”,看似深入了,其实还浮在表面。
勿腹中空空,厉兵秣马方能“行致远”。“井中葫芦”之所以沉不下去,是因为腹中缺少真材实料。个别干部把调研当作走程序、做样子,对调研内容“一问三不知”,满足于“临场发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结果不仅摸不到实情、找不到问题、提不出建议,还会扰乱基层正常的工作节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调查研究要想开展得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就要事先打好“底子”、建好资料“储备库”,既认真学习与调研内容相关的上级规章制度和文件精神,弄清相关要求和措施,又深入研究本地区实际情况,找准调研切入点,让调之“矢”精准射中研之“的”。要科学拟定调研计划,围绕调研主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简明扼要列出重点调研方向,将需要调查的内容尽可能想全想深想透,让调研更具针对性,牢牢把握调研主动权,切实提高调研效率。
勿蜻蜓点水,勇涉深水方能“观蛟龙”。“井中葫芦”的显著特点就是“浮”,看似与水相依,实则是飘在表面,不知水的深浅,更不知水中有何物。调查研究习惯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满足于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本质上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在作祟。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主动扑下身子、沉入一线,多坐小板凳,多喝大碗茶,从家长里短、衣食住行、生活细微之处发现问题。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从“细”处着眼、“深”处着手,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有针对性地走访产业、基础设施、群众政策知晓度等问题,抽丝剥茧、以小见大,找准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勿嫌贫爱富,雪中送炭方能“得民心”。“井中葫芦”不仅腹量有限,而且嘴口朝上,难以发挥打水、盛水的实际作用。调研的目的在于求实情、务实功、得实效,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如果只看“门面”“窗口”,忽视“后院”“角落”,对“老大难”问题能躲则躲、能推则推,这样不仅使调研“徒有其表”,更危害了党的政策权威性,破坏了地方生态。党员干部要自觉跳出层层包围、前呼后拥,亲身体会群众冷暖,洞察群众喜怒哀乐。要增强解题思维,鼓起“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勇气,不避重就轻、隔靴搔痒,全面客观找出问题的难点痛点堵点,从实际出发找点子、谋举措,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索硬招、实招,开展“雪中送炭”靶向帮扶,把好政策送到群众身边,把温暖留在群众心间。
(作者单位:潍坊市坊子区委组织部)
监制:韩浩
统筹:吴永功
记者:蔡继钗
(大众日报 山东党建云平台 出品)
相关链接:
期待您的参与,大众日报“齐鲁红星”山东党建品牌榜大型融媒报道启动
责任编辑: 蔡继钗 签审: 吴永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