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荟‖他不是主角,而是导演

2023-11-21 22:08:5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高洪雷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群隐姓埋名的中国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和热血,点燃了冬夜里的一团篝火,照亮并温暖了我们一代人的青春,让我们能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悠然自得地游戏、上学和上班。如果说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那么原子能战线的科学家就是“最可敬的人”。多年后,核试验场解密了,他们终于回家了,名字也开始见诸报端,人们终于知道了这群幕后的英雄。

在这群“最可敬的人”中,领头人是钱三强。

书写钱三强,对于我这个物理学领域的门外汉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挑战。其难度,不亚于一个不懂法文的人,声情并茂地上台朗诵罗曼·罗兰的法文版《巨人传》。因为要让读者读懂他,读懂他的研究成果,读懂他的人生选择,读懂他的心路历程,为他心动,为他骄傲,为他点赞,作者必须首先走近他,了解他,感悟他。

主人公早已离开我们,他生前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和悟出来的,只是他银河般博大精深的人生历程中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内容需要后人去发掘,去领悟,去提炼。写作的过程,其实是与科学家隔着时空隧道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正因为这一次次的心灵对话,才让我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分,真正走近了他,熟悉了他,理解了他。

那是1948年初,钱三强已经阔别祖国11年,他发现的铀核“三分裂”现象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获得了法国国家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受聘担任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职位高了,名气大了,女儿也出生了,周围的人们都以为他会因此长期在居里实验室工作下去。他却作出了一个令人惊愕的决定:离开居里实验室,回中国去!临行前,很多人劝他不要浪费了才华,毕竟科学无国界。而他的回答是:“回到贫穷落后、战火纷飞的中国,恐怕很难在科学实验上有所作为。不过,我们更加清楚的是,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1948年底,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钱三强,被南京政府列入了“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划”,但他以家母病重、孩子太小为由,拒绝了南下的要求,躲进清华园,坚持到了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筹建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先后将在国外的和分散在国内的世界一流物理学家聚集在一起,拉开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大幕。尤其是1960年苏联停止援建,撤走专家之后,钱三强重新排兵布阵,招兵买马,带领原子能所和核武器研究所,攻克了原子弹、氢弹研制与爆轰的一道道难关,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仅仅相隔两年零八个月,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同时拥有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

1956年,他进入领导岗位,担任了二机部副部长,从“硬科学”转向了“软科学”,尽管在原子弹和氢弹研制过程中发挥了更大作用,却也因为身处官场,成为众多非科学家嫉妒的对象,进而被扫地出门,到了农村,受了批斗,进了“牛棚”。但他并未消沉和自暴自弃,反而有一种隐忍蕴藏着人格的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他始终坚信,某些人可以不信任他,排斥他,埋没他,但祖国母亲总有一天会相信他,理解他,认可他。他所受的所有的苦,经的所有的难,蒙的所有的冤,都是波澜壮阔的人生的一部分。没有苦,哪能体味到甘;没有波折,哪有浪花翻卷;不经历暴风骤雨,哪有一碧如洗的艳阳天。

他从未对自己当初选择回国后悔,没有对自己拒绝蒋介石的“抢救”后悔,没有对自己选择“软科学”后悔,一生甘于奉献,甘于清贫,甘于吃苦。1959年,二机部对他的批判尚未完全结束,他就主动向中科院要求停发每月100元的学部委员津贴。1971年,他刚刚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就每月主动交纳100元党费。1973年,他在没有任何名分的情况下出面接待外宾,也未向任何人流露出一丝不满。因为他说过,“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公道自在人间”;因为他清楚,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因为他深知,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经历了诸多的无妄之灾,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故我,依然热爱生活,依然拥有赤子之心。

当历史把公正重新还给他后,他先后担任了中科院副院长兼浙大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甚至在中南海勤政殿给总书记和书记处讲过课。外来的荣誉,他也有了。1985年,钱三强被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他不在世了,荣誉仍在继续。1999年,离世7年的钱三强作为中国核弹研制的主要策划者、直接推动者、精心组织者、协调管理者,和已经作古的王淦昌、郭永怀等6名科学家一起,被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3年,为纪念钱三强90周年诞辰,国家天文台将太阳系中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25240的小行星,命名为“钱三强星”。无论是他生前,还是身后,这些看似光鲜的职位、称号、荣誉,对于过尽千帆的他来说,其实都不重要了。因为他常常自比“卵石”“沙砾”:“中国原子弹研制绝不是哪几个人的功劳,更不是我钱三强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相比于纷至沓来的名头,他更愿意铺垫在千军万马去夺取胜利的征途上。他说:“这是我的荣幸!”

即便是他1992年6月28日作别人间的那一刻,他也是安详的。因为受到自己牵连的妻子何泽慧后来担任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当选了中科院院士,中国以她的名字命名了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因为他们的三个子女都非常争气,大女儿钱祖玄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法国马赛粒子物理研究所深造并取得了博士学位;二女儿钱民协在北京大学毕业后,获得了中科院博士学位,后来作为博士后赴法国马赛国家科研中心生物大分子晶体实验室研学;儿子钱思进在插队时被推荐进入清华大学就读,毕业两年后又参加考试,被录取为中科院研究生,后来赴美留学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钱三强过世后,不但二女儿回到祖国,离开祖国23年的儿子也选择回国效力,他所钟爱和从事的中国科学事业,在下一代得到延续。也因为,他心心念念的“两弹一星”事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不但有了“两弹”,还有了“一艇”“一星”、核电站乃至航天飞机,成了名副其实的原子能大国和航空航天大国。还因为,他一直把自己当成普通人。当副部长的时候,他在一线科研人员眼里是和蔼可亲的“钱先生”;下乡搞“四清”时,他在农民眼里是朴实随和的“老徐头儿”。重新走上高位后,他并未表现出什么不一样:在中关村小卖部门口,他是每天按时排队领取牛奶的普通顾客;在为中关村小学办的街道食堂里,他是每天中午按时为外孙、外孙女打饭的普通家长;女儿、女婿不在家时,晚上他常坐在床边给外孙女讲故事,直到孩子睡熟之后再继续他的工作。更因为,他不想做超人,只想做一个爱国者,一个科学家,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一个好爷爷。

我感觉,钱三强并未离开我们,他一直呵护着我们,感染着我们,感动着我们,以他的书生气,他的专注度,他的报国心。

他的一生就是一幕大戏,一幕中国核弹成功升空的大戏。不过,他不是主角,而是导演。

一曲壮歌颂到今。

责任编辑: 刘君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