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端午故事‖端午粽子香

2021-06-10 17:00:2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赛龙舟与吃粽子是自古传承的端午节两大礼俗。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在端午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大众日报客户端联合大众日报丰收副刊推出“我的端午故事”专辑,欢迎各位文友惠赐佳作!

来稿力求有新意,有深度,有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避免落入俗套。

投稿邮箱:liujun0519@126.com


我的端午故事‖端午粽子香

□黄丹阳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子,戴香囊;吃粽子,蘸白糖……”

又是粽子飘香的季节了。

端午节里插艾,系五色绳,吃粽子,饮雄黄酒,赛龙舟,是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传统习俗。小的时候,家里的粽子都是母亲包的。那情景我至今记得:挑几片宽窄合适的芦苇叶,两手卷成漏斗形,放入江米和红枣,最关键的是最后一卷,一定要压实,不能留缝隙,把角收好后,用浸湿的稻草扎紧。芦苇叶和稻草在母亲手中飞舞,青绿里泛着微黄的粽子变戏法似的滑落瓷盆中,一个个棱角分明,个头像称好了分量般的匀整。

粽子可以是三角或四角的,包四角粽子的肯定是心灵手巧的人。至于为何包四角粽子?母亲的“粽子四角论”是:吃粽子时从角上咬下去,糯米沾不到嘴角上;如果包成糯米团子来吃,会黏糊糊沾了一脸。我做了个吃粽子的实验,果然嘴角上干干净净。父亲的粽子论是:粽子这两个字里,有米,有祖宗,有孩子,在中国这就是一个人幸福美满的一辈子。

端午节的艾蒿需要小孩子带露采回才灵验,不能见太阳。端午节的早晨,我早早就起了床,田野里的空气湿润润的,草尖上闪亮着露珠,青葱的枝叶、芬芳的花蕾,艾蒿散发出浓郁的清香。按当地的习俗,采艾蒿时不能说话。大家见面时就绷着,只见对方的眼睛亮亮地闪着,越绷着就越想笑。最后绷不住了就哈哈地大笑,笑得像风摆杨柳,笑得像牵牛花绽放,想怎么张扬就怎么张扬。

年年端午又今朝。单位一放假,我便从济南匆匆乘高铁赶回家。还未进家门,就老远就闻到旧时那种熟悉的粽子飘香。父亲的关怀备至;母亲的嘘寒问暖,让我应接不暇。待我四下看时,门楣、窗棂都插上了艾草,灶台上铁锅里正煮着粽子,仔细端详里面还有一些鸡蛋,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亲情的慰藉。这里有爱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青绿里泛着微黄的粽子,摆在绿竹浅盘里端了来,母亲慈眉善目地交代着:红丝线是蜜枣的,稻草是红豆沙的。红豆沙是我家独创的馅料,是用红小豆、花生、芝麻和白糖用油炒过后制成的。挑一个稻草捆扎的粽子,把透着清香的芦苇叶一层层剥开。纯白的糯米莹润光滑,沾上细细绛的白糖,如同出浴少女落了一肩的细雪。看来冰清玉洁,吃起来香甜劲道。

今天的年轻人,对粽子,吃过,见过,但很少有人会包的。过端午节去超市买几个粽子,应景而已。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民间工艺面临失传和灭绝的危机,人们在积累金钱资本的同时,却忘却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比如端午节的粽子,觉得它是可以信手拈来的,不稀罕,超市里的粽子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东西,虽然精致、标准,却没有了传统手艺的那种感觉,也缺少了那份浓浓的亲情。如果只是简单地买点东西意思意思,真是辜负了节日的悠远传统和其中蕴含的美好愿望。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应承担着传承的责任,总该给儿女留下些美好的记忆吧。

决心有机会一定向母亲学习包粽子,每年端午节前,亲手操办节日的一切。如果90后、00后的人从此不会包粽子,将来的某一天,手工粽子也许就会变成文化遗传,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会包,作为珍稀的表演项目,那就太可惜了啊。

责任编辑: 刘君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