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端午故事‖端午节里的龙舟

2021-06-11 11:34:5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赛龙舟与吃粽子是自古传承的端午节两大礼俗。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在端午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大众日报客户端联合大众日报丰收副刊推出“我的端午故事”专辑,欢迎各位文友惠赐佳作!

来稿力求有新意,有深度,有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避免落入俗套。

投稿邮箱:liujun0519@126.com

  

我的端午故事‖端午节里的龙舟

□黄勇

端午又快来了,放在小学校里院子里的那五条龙舟就要派上用场了。小学校是用废旧的城隍庙改建而成的。记忆中,学校的大门也就是仪门;城隍殿改成大教室、娘娘殿是老师的办公室,仪门至城隍殿的两侧有两排的房间,那是我们读书的小教室。最后一进院子是太岁殿,已改成了仓库,那五条龙舟平时就闲放在那里。

那时我的家在长白山的腹地,民风古朴的乡民总要把端午节过得有滋有味,赛龙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目。听老人讲,每年的端午节我们这里的城隍出巡,八个壮劳力用大轿抬着从城隍殿里请出的城隍爷雕像,让他风风光光地在县城里走一圈后,最后来到浑河里看赛龙舟。在百姓的心中,城隍奉为阴间的父母官,主持公道,排解纠葛,保一方平安。那年城隍爷在浑河边看赛龙舟,碰见了一位活色生香的姑娘,两人眉来眼去,心心相印,当夜就被城隍爷用八抬大轿一路吹吹打打娶回了家。估计是乡民们看城隍爷终年独坐庙中,怕他寂寞,就为他编排出一位城隍奶奶。后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时,把城隍爷、城隍奶奶、太岁爷义正词严地“公审”了一番,然后被砸得缺胳膊短腿的扔到太岁殿的院落里,一下子把这里扫了个干干净净。

我们放学时,都喜欢来太岁殿来玩,殿前两株古柏树葱茏繁茂,映衬着斑驳残缺的红色殿门,裸露着砖石的宫墙爬满了藤萝,开着叫不出名字的野花。我们在这斗蟋蟀、扑蝴蝶,看蚂蚱谈恋爱……城隍爷的脖子上挂着我们的书包,城隍奶奶手里握着我们的布褂,太岁爷头上顶着我们的草帽,每个角落里都刻着我们的笑声。这时在学校看门的王大爷就会摇头叹息:“太岁爷头上动土,城隍爷在看着啦,世风日下哩……”有时我会想这慈眉含笑的城隍奶奶咋就会相中面目狰狞的城隍爷了呢?大人的爱情真是搞不懂!

端午的前几天,总会有人来太岁殿,打开那把生了铜绿的大锁,把仓库里的那五条龙舟抬出来修缮一番。那龙舟与平时的木船不同,船体狭长,宽度仅仅容的下一个人坐下,船两头高高翘起。龙头和龙尾是用木头雕刻的,龙头彩绘有不同的颜色,有红龙、白龙、黄龙、金龙和银龙。龙头上的胡须是用麻做成,被风吹拂着栩栩如生。

今年这个端午日学校照常上课。教室的屋檐上不知是谁插上了碧绿艾叶,琅琅读书声淹没了书包里粽子散发出的清香。上午第三节课是自由课,是逃课看赛龙舟的好时机,假装拿着课本去背书,我溜出教室。把书本寄存到城隍奶奶的雕像下,那地方虽无人看管,却用不着担心丢了课本,学生们约定成俗,谁也不会乱动别人的东西。

浑河的上游,就是现在的风铃渡口,五条龙舟插满了五颜六色的锦旗,一字排开蓄势待发。一声发令枪响,船头前那个裹着红头巾的人,把红旗摇动得像个风扇,船中间的大鼓也震耳发聩,八个精壮的小伙奋力齐发,整齐地摆动双桨,一起一落,溅起数尺高一团团的浪花。两岸旌旗招展,民众呐喊助威,一条条龙舟昂起的龙头威武无比,翘起的龙尾直指蓝天,像离弦之箭向下游飞去,白色的浪花在船后铺成一条白练。想必当年的梁红玉在黄天荡里水战擂鼓战金军也不过如此吧……

逃课的结果是被老师罚站。我站在教室的一隅,想象恰好生了一对翅膀。想起浑河里喧天锣鼓如春雷滚动;记起翻飞船桨惊起东风沉醉黄滕酒……想到妙处,我竟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接下来我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到来了。我的作文《端午节里赛龙舟》登上了校报,校长还亲自在班级里朗诵作文:“几艘花船疏疏落落地散在风铃渡口,甲板上放了一排竹笼儿,里面都是活鸭子,黄豆大小的眼睛里满是惊奇。不知道是谁敲响一棒铜锣,花船上的人将鸭子扔进河里,岸上的“水手们”便跃入水中,你抢我夺,人、鸭子在水里翻腾,惊起漫天水花似春雨飘洒……”校长念罢作文,拍着我的肩膀赞曰:“孺子可教也!”这时,我的心里已经明媚到极点了。

责任编辑: 刘君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