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影‖深情回望故乡的人

2021-07-25 10:35:2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李玲悌

在散文集《望乡书》中,作家雪野围绕他生长的那片土地——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西王善村,书写了关于故乡的记忆,追忆了童年趣事和乡村风俗。在对故乡、故人的回望中,雪野笔尖柔软,充满温情,全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村庄,是一个洒满金色光芒的快乐童年。这是雪野幼时心中故乡的真实模样,也是其成年后记忆中故乡的真实模样。

在雪野的笔下,故乡的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西王善村是个炊烟袅袅的百户村庄,村里有条清澈的小河,河里的鱼儿大胆而欢快,孩子们可以在河里尽情地玩耍,捉鱼捕螃蟹。穿村而过的河流上有两座石桥,“在这个地方,可以捉蜻蜓、套蝙蝠,还可以听老刁说书”。村北有彩蝶飞舞的杏园,承载着作者数不尽的童年欢乐。这是《望乡书》的第一章《西王善》中所描述的充满诗意的动人场景。紧接着雪野在《入学记》《吐丝口》两章中回顾了自己读小学、初中、高中的难忘岁月,细腻温情地展现莱芜乡村的风貌,记录着生活历练中的内心成长,吐露出深厚的乡土情结。

《望乡书》中饱含着雪野人生初期最真诚的体验和生命感悟,作为一名80后,“看大戏、捉迷藏、放野火、抓河鱼、捉知了、逮蚂蚱”是雪野丰富有趣的童年生活的一部分。在阅读这部作品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纯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物质生活相对贫乏,农村的孩子不像城里的孩子那样拥有许多玩具和美食,但他们的童年生活却自由丰富,清澈的河流、蓝蓝的天空、一切大自然中的动植物,都是大自然赠予农村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在《望乡书》中,雪野刻画了一个由家人、乡人构建的充满莱芜民俗的乡土世界。在第四、六、七章中,作者着重突出了对民间风俗、思想观念、劳作场景的描写,从多方面展示了鲁中地区传统的乡俗。其中包括以宗族权力为代表的乡村秩序,以神仙鬼怪传说、婚丧嫁娶、节庆礼仪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富有趣味的乡村生活和劳作习惯等。《神牛》讲述了一个关于吕氏族人的传说,反映了勤俭持家的观念。《过年》书写了亲友欢聚一堂,“吃糖瓜,送灶神”“请家堂”等习俗。《端午节》书写了家乡“吃粽子”“看闺女”的习俗,《二月二》则展示了打灰囤、剃头、炒豆子的习俗。《农活》展示了作者一家推磨、刨麦茬的务农场景,还对拾柴生火做饭的细节进行了描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经过作者的细致描写仿佛跃然纸上。不仅如此,书中还配有许多与文字相关的珍贵老照片,这样的处理,使风俗民情的刻画更为独特真实,也使读者能更好地领略乡俗文化风采。

在《望乡书》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纯良美好的莱芜西王善村,是一个充满大自然鸟语花香的世界。雪野之所以选择对故乡进行诗性的回忆,呈现给读者一个犹如梦幻般的故乡,大概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缘于他的那份对故乡的眷恋与感激之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王善村是雪野人生开始的地方,那里的河流、大地和远山伴随着他成长,无论作者身在何方,故乡对他来说永远魂牵梦萦,是怀恋和追寻的精神世界;二是建构还原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土世界,用以怀念被破坏了的乡土文化机制。

在本书最后一章《乡关何处》中,作者谈到了“故乡会逐渐变为一种精神和观念的存在。”故乡对于作者而言,代表着那些数不尽的快乐时光和回不去的过往,既是美好的,也是易碎的,就像是一个回不去的“梦”。曾经陪伴作者成长的街道、旧屋、河流,变得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在现代城市化的过程中,故乡正在点点滴滴地变幻面貌,新农村的建设和经济上的发展改变了许多落后的地区和残破的建筑,也悄然带走了陪伴几代人成长的乡土气息,它变得更加发达、整洁、有序,也变得更加遥远。年轻的一代人离开故乡涌进城市,为了生活而奔波,村庄逐渐空心化,亲友们相继离去,作者也在一次次回望中,渐渐感受到故乡回不去的伤感与遗憾。随着村落的消散,世世代代生活在乡村的人们走出了山地,跟着消失的,就是乡俗文化、族亲社会关系、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极具特色的方言等等。回望故乡,早已物是人非,以前的乡愁,像是一条剪不断的绳索,我们在绳索的一端,却不知道另一端要系在何处,乡愁无处安放,只能沉沦在记忆里。

责任编辑: 刘君     签审: 于国鹏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