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在张炜的创作序列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大众日报记者 李梦馨

2022-06-22 07:27: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张炜最新的长篇小说《河湾》日前在《花城》杂志上发表。距离他的上一本长篇小说《艾约堡秘史》出版已经过去四年多,《河湾》中有哪些新转向、新变化?《河湾》在张炜的创作序列中占据怎样的位置?近日,作家张炜的长篇新作《河湾》全国首场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师范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对文本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和讨论。

“逃离与回归、漂泊与救赎、现实与浪漫、批评和礼赞,这些表面上矛盾的、丰富的、驳杂的、多维的精神主题都构成了张炜小说的哲学思想深度。抒情的风格,奇异的、奇崛的想象,个人化的语言和叙事风格,是他极有辨识度的审美品格。”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认为,《河湾》是继《你在高原》后的又一家族小说,延续了张炜一贯的风格,同时也有着新的追求和探索。

在张炜过往的作品中,追踪历史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近代史、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史、家族史,他的目光,投射在对根的探寻上。《河湾》中也延续了这种历史的眼光。小说中的主人公“我”,也就是傅亦衔,与爱人洛珈,都有着惨痛的家族史。历史在张炜那里,向来是不可漠视的存在,因此,讲述的声音数度在回忆与现实之间交织。在对历史碎片的拼接中,有着一系列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父辈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经历这一切。追问历史,是追问自己的来处,也是愈合自己的创伤,进行一场自我疗救。

不过,《河湾》的目光,更多是在聚焦当下。如果用一个词来定义《河湾》中的当下,毫无疑问应该是厌倦。厌倦是当下人们面临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困境,是一种现代性的病症。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助理、教授翟文铖认为,造成厌倦的原因是重复性的现代化生产,其对人创造力的扼杀,造就了厌倦的情形。

在小说中,厌倦是科层制的按部就班,是平庸的婚姻导致的人生模式化,是对新事物的穷追不舍导致的乐极生厌……书中写道:“这其中的原因太过复杂,比如过分的接近和重复、无法前进和更新的停滞、浅显明了的洞悉,这一切都可以引起、让激情和兴致持续下去,这是与生俱来的生命难题,对于人这种聪明的动物就尤其如此。”

对抗这种能够摧毁一切的厌倦的方式,是傅亦衔与洛珈的爱情保鲜法,用一种隐秘的婚姻关系,保留彼此的自由;还有另一对夫妻——余之锷和苏步慧,离开都市、回归山野的尝试,他们归隐的“桃花源”正是题名中所说的“河湾”。在对“爱情”和“河湾”的书写中,其实就蕴含着张炜创作上的转向。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永春认为,张炜惯用的姿态是面向大海,是一种“半岛哈姆雷特”的叙事,《河湾》转向聚焦内陆生活,半岛的河湾成为诗和远方。爱情成为叙事的主场景,城市生活成为叙事的主舞台。

但两种尝试,不管是爱情保鲜,还是归隐,都流于表面的模仿,其中隐藏着问题。“岂止是梭罗,就是古代的穴居之事也不能学,不少人像他们一样堕入大山深处,其实又能藏到哪里,最后是学虎不成反类犬”,不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所谓的回归田园便失去了意义,最终成为一种“轻浮的虚假的浪漫主义”。

于是,张炜笔下的异人、高人,成为他最终的依托。异人这个词,在小说中出现了31次,是来自民间的、不受制度约束、自由的人。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刚正不阿,不随俗见的坚持和洞悉、勇气和心智,大概是异人的核心内容”。异人成为拯救现代性精神危机的方案,他们身上被寄予电子时代的良心和良知。

而傅亦衔几度造访的河湾,这个未被张炜命名的地方,“表面上看是闲暇之余的休闲之地,背后可以上溯到以桃花源为代表的复杂文化系统。其实是一种现代性的产物,也是现代性危机的一种解决方案。是一个不断往返的桃源,同时又归于大海,融于天地,是一个更大的山水天地间。”《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主编叶祝弟说。

“我认为这部小说最大的意义,就是将知识分子从家族秘史的痛苦勘察,对那种只重欲不重情的庸俗人生的疏离中解脱出来,追寻一种重生命活力,重心灵承载力,静看天地、省察内心,然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方式,也在对历史的打捞和确认中、对故园和童年的寻觅中来确认现代人的精神使命。”河南理工大学文学传媒学院教授文红霞说。

有评论家说,真正的作家,总是面临一种困境,即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悖论。真正的困境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无法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只能在两者之间徘徊。在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江飞看来,张炜就是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文关怀、自然生态和审美主义的这一边。从《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艾约堡秘史》到《河湾》,变化的是时代、是题材,不变的是一个田园浪漫主义者的执着与坚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寻找、反思与热爱。(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梦馨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