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逄观星|大白话里意蕴深

大众日报记者 逄春阶

2021-11-04 07:02: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副主席顾亚龙最近对他的学生说了这么一句,让我捕捉到了。他说:“不用减肥,细嚼慢咽,肚子就减了。”看似大白话,细细琢磨,顾先生说的是养生,其实是道出了艺术修养秘诀。

《论语》中孔子有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杨伯峻先生翻译为“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精了细了,胃就少了消化的负担,也有利于营养的吸收。这样的咀嚼,避免了暴饮暴食,达到了节食的目的。另外,感受咀嚼时每一块肌肉的运动,还可以锻炼大脑。如果饥不择食,狼吞虎咽,势必吃得大腹便便,看起来是富态了,不过是虚胖,走起路来,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艺术不也如此吗?

对快餐性的精神产品,用不着“细嚼慢咽”,可以浅尝辄止。在这上面“细嚼慢咽”,是浪费时间。而对于经典,那真得下“细嚼慢咽”的功夫。比如读书,眼扫过去了,却没入心,囫囵着咽下去,根本没有刺激味蕾,自然尝不到滋味。但是你留心了,琢磨了,猛然体会到,才能得到作家苦心营造的境界。

就书法来说,一遍一遍地临摹,其实就是“细嚼慢咽”。清初书法教育家冯班曾说过:“余教童子作书,每日只学十字,点画体势须使毫发毕肖,百日以后便解自作书矣。”为什么不多教几个字?就是要“慢”,一个字一个字地“嚼”,细细体味轻重、润燥、起讫,“嚼”烂了,烂熟于胸,每一笔都送到家,然后咽下去,成为自己的血肉,他日写起来自然就娴熟无比。有了“细嚼慢咽”,才可以谈到创作。

著名学者吴小如受其父、书法家吴玉如的熏陶,写得一手天真纯净的好字,但他说:“现在人人都是书法家,我不承认自己是书法家。得在书法史上起一定作用的人,才可以叫书法家。我不是书法家,我是教书匠。”吴小如完全无愧于书法家的称号,他是站在很高的位置上说话,站在书法史上来衡量自己。他是“细嚼慢咽”的人,他没有“虚胖”。据说给吴小如当弟子要过一道槛:读完“诗四观”。诗是《唐诗三百首》,四是“四书”,观是《古文观止》。在他看来,只有从头到尾都看过、都背过,国学基础才算是上乘的。我仅一知半解“狼吞虎咽”地看过“诗四观”,能背诵的篇章很少很少,真正是浅薄又浅薄,我连给吴先生当弟子的资格都没有啊。

当然,“细嚼慢咽”需要经历,经历了回过头去反刍,则得到更多的是滋味。过去看《聊斋志异》的《祝翁》,看到人老病后,“寒热仰人,亦无复生趣”没有感觉。最近在医院,我看到那么多无助病人的眼神,突然就想到了这个句子,怦然心动。赶紧找来重读,一字一句,我触摸到了蒲松龄写这几句话的深意。依靠他人伺候,病人就觉得没了“生趣”,我体会到了一种悲凉。要让老人有尊严,有“生趣”,得提高精神抚慰的质量。我觉得我对《祝翁》的理解加深了一层。 “细嚼慢咽”,不难,动动口齿而已。可是顿顿“细嚼慢咽”就难上加难。面对丰盛大宴,逞一时之快,大快朵颐。细啊,慢啊,都置之脑后,一股脑儿快快地往肚子里塞,饕餮相暴露无遗。我就想,营养学家反对快餐,鼓励吃粗粮,一方面是因为快餐热量高,更重要的是,粗粮因为咀嚼起来费时费力,更容易让大脑有饱的感觉,吃粗粮,是逼着人“细嚼慢咽”。

听了顾先生的话,我吃饭的节奏放慢了,细细咀嚼,满口生津,不再贪恋满目的佳肴,只专注于舌尖上的那一点点。坚持月余,老伴儿谬赞我仿佛有了点淑女的斯文,肚子也好像小了一点。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也不再急匆匆地像去救火,也找到了“踱方步”的感觉。

常问问自己,你“细嚼慢咽”了吗?(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逄春阶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