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逄观星|让生命向无限的“我们”敞开

大众日报记者 逄春阶

2023-11-24 11:22:5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家陈忠实说:“写一部死后可以当枕头的书”;作家张炜说:“为了一本好书,可以耗上一生。”两位作家的话,有些悲壮,有些决绝,却实实在在,意味深长。是不是可以解读为,写一本好书很难,需要呕心沥血,甚至要付出毕生精力;作家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所著之书是自己灵魂的寄托,要写到自己满意,要经受住时间考验。11月19日晚,在浙江卫视“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直播中,我看到五位作家站在领奖台上,也看到了铁凝、莫言、张炜、刘震云、迟子建等小说家,也就是那些写故事的人,我仿佛看到了他们伏案挥汗、奋笔疾书的特写。

获本届茅盾文学奖的五位作家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都是持续写作三十年以上的作家,日日笔耕不辍,着实不已。像孙甘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就追踪过他的先锋小说《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信使之函》,而《千里江山图》是一次精神再出发,在准备这部小说的日子里,他获得一个契机,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历史,重新认识中国文学的传统,重新认识外国文学的影响,重新认识自身的局限性。我对他说的“重新认识自身的局限性”特别看重,从这句话里,我体味到了孙甘露从“精微”到“宏阔”的转型。而刘亮程以写空灵散文著称,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影响了好多人,这次捧出沉甸甸的《本巴》,也是一次成功转型。诚如评论家所言,《本巴》的创新性与人类的原初性和古老性相关,是在旧“我”中发现新“我”。“这个世界,即使被大人看过无数遍,也永远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再看一遍,这是文学对人类初心的观照。”刘亮程的获奖感言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诗意。

杨志军就更不用说了,他的长篇小说《藏獒》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乔叶在发表感言时说,在“跑村”“泡村”中积累底气,并感悟到,作家和时代就是浪花和大海,庄稼和土地的关系。东西在分享写作经验时说,当他打开自己,与人物感同身受的时候,他就从心灵找到了现实,在罪里找到了罚,在逃避里找到了责任,在猜疑中找到了信任,在内疚中找到了爱。

五位作家的作品,让我想到了铁凝讲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让自己的生命向无限的‘我们’敞开,向身在其中、心在其中的人民敞开,让人民的欢笑与泪水、人民的坚守与创造、人民的智慧与荣光在文艺作品中绽放为灿烂丰盛的花朵。”

是啊,多想到时代,多想到旁人,可以使作家的眼界和心界放得宽广。太过于高看自己,就进入一种虚高的幻觉,衡量自己成就的尺度就会放低,对别人对时代的矮化式观照,最终的结局是自己的全方位矮化。

茅盾文学奖是对一个作家的重要褒奖。写小说的人很多,最终没有多少人能站在领奖台上。但对真正的作家来说,获奖不是唯一的目标。唯一的标准是看作品,作品格高则高,格低则低;最终的尺度是时间,时间会告诉读者哪些作家走得更远,哪些止步于中途。但每一个奖项,都是一种引导和激励,就文学奖来说,就是激励作家更多地维护文学品质和文学尊严,为时代立言,为人民书写。

我特别喜欢的一位作家叫阿斯塔非耶夫,他是脍炙人口的小说《鱼王》的作者,他曾说过,在我们背后有如此光彩夺目的文学,有如此一批高入云天的巨人,以至我们每个人若要把读者从他们那里吸引开哪怕是一天或者一小时,也必须事先想一想究竟有什么理由和根据。换句话就是:要写出真正的作品,该把功夫下在什么地方?陈忠实、张炜和刚刚获奖的五位作家,找到了那个理由和根据,那就是把全部精力,全部身心用在文学上,并且时时提醒:不时跳出自我的牢笼,放大了眼光从新时代里寻找真善美,而不是别的。

文学能让人燃烧!向辛勤写出优秀作品的作家们致敬!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